網路(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Tim Berners-Lee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開幕式用 「這是給每個人」(This is for Everyone)這句話的來形容網路開放的精神。
至今,網路的確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而在「媒體」與「新媒體」接軌後,任何一個網路上的事件的影響力都不會輸給任何一個現實生活實際發生的事件。而在柯文哲的成功後,更確立了「網路」不止左右了你我的生活,更可以影響投票行為,成為「選戰」的關鍵。
在朱立倫確定帶職參選後,一則蘋果日報的新聞在網路上被瘋傳。內文是若朱立倫帶職參選總統,約依舊可以領取55萬的薪水,一時之間網友對於此事的負面批評如潮水般湧出,連筆者一位長期支持國民黨的好友都在臉書寫下:「朱立倫又不差這五十五萬,這次真的做錯了」這樣的評語。
但在此新聞於網路發酵的同時,「請假薪水照領? 朱立倫:將回捐市庫」的澄清新聞就默默的淹沒在網友一片對於朱立倫的謾罵聲之中。比較同一篇報社的新聞點擊數,錯誤的資訊與正確的資訊相比點擊數竟然相差將近十倍(9萬:9千),顯見此錯誤資訊對於選舉的傷害已經造成。
在網路的時代,資訊爆炸、行動裝置普及。每個人都在短短的時間要接受大量的訊息,導致於對於「單一事件」的接受能力僅限於第一時間,進而造就了網路流言「易傳播、難澄清」的特性。此現象不僅影響了選舉,更影響了我們對於正確事實的判斷,讓資訊的快速傳遞反而變成了民主的災難。
行文至此,若在不想再當網路流言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筆者僅能以「停、看、聽」這三步驟來建議大家—暫「停」分享、多「看」相關新聞、多「聽」聽相關訊息,網路會更美好。
*作者為退休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