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五號,北風起
半島的海浪裡面有我的記憶
十一月六號,天氣陰
我沒想到往哪裡去,可我也不能停留在這裡
──〈青鳥日記〉
青鳥, bluebird!在西方文學中,它是希望與幸福的象徵。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比利時詩人、劇作家梅特林克曾寫過一部著名的劇作《青鳥》,以象徵的手法探討死亡及生命的意義。
其實〈青鳥日記〉不太清晰作者的青鳥到底是什麼,但時間脈絡的背後是歌者無以言表的孤獨表白,一種實實在在的、存在主義的孤獨。而這種孤獨感到了〈思念人之屋〉幾乎成為一種徹底的絕望與心痛,所以歌者不停地唱到:「Don’t talk to a dog at [in] raining days… I am living in the“house of missing you”」。
有人說,陳昇的音樂是一個漩渦,他自己在那裡轉啊轉啊,自己轉得舒服就好。旁人被他吸引也罷,被他傷害也罷,他都還是自己在那裡轉啊轉啊…… 陳昇在不同的訪談節目中多次提到:他作音樂首先是要爽到自己,能爽到別人當然更好。我知道,陳昇喜歡跟音樂對話,跟自己對話。然而是否能跟世界對話,他並不在意,因為他說過:「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牡丹亭外〉)
我喜歡陳昇這種冷幽默,或者可以稱之為昇式的黑色幽默。在以後的一個月裡,我掉進了陳昇的大漩渦,開始在他的漩渦中不由自主地打轉,就像步入蘇菲神秘主義的舞蹈儀式,停都停不下來……我不得不承認:我愛上這位叫BobbyChen的音樂人,愛上了他的音樂,愛上了他的才情。
真好,有陳昇。我沉寂了近十年的靈魂現在終於可以跳出來,扭一扭、哭一哭。歲月寂寥,因有你和你的音樂而感動,知道自己還活著。我想在這裡說陳昇,說他的音樂,說他的歌曲,說他的幽默,說他的率真,說他對生命的了悟……或許,我是在夢中自言自語,說給自己的,也說給想像中的他。
雲的那邊,什麼也沒有
不過是夢一場
──〈二十年以前〉
陳昇的這句歌詞似乎有些口是心非,因為他自己不就是那個一直在追夢的人?而他的歌迷們也在不停地想像著「雲的那邊」的風景。正如美國劇作家奧尼爾在他的劇作《天邊外》所描述的那位從小希望離開農莊、出海遠遊的羅伯特小弟。奧尼爾可是靠為此劇榮獲普立茲戲劇獎呀。奧尼爾筆下的少年羅伯特在某種程度上很像那位躺在臺灣彰化縣溪州鄉稻田上的少年陳志昇(陳昇原名),那位喜歡做夢、喜歡幻想、渴望「雲的那邊」的年輕人。
有夢的人,是最美麗的。
陳昇有一首歌,名為〈我喜歡私奔,和我自己〉。我要說:「我喜歡私奔,和陳昇的歌」。轉念一想,「私奔」未免自作多情,還是「思奔」為好。
*作者張穎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系主任。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我喜歡思奔,和陳昇的歌:寫在歌詞裡的十四堂哲學課》(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