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貧困、絕望的日子,卻造就了他們的決心,世界各地每天有上千個難民逃離他們的家鄉,冒著生命危險搭上不適遠航的簡陋船隻、擠上一台台的卡車。近來難民前往歐洲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然而某些地區反移民團體對他們不太友善,甚至公開批評這些人是在浪費社會資源。
事實上,歷來有諸多難民最後為社會奉獻,無論在科學、藝術、政治或運動的發展上皆不遺餘力,這些名留青史的難民留下了不少值得再三回味的話語。
佛萊迪·墨裘瑞(Freddie Mercury)
「就算我明天就會失去一切,我還是會爬過那些荊棘,再重回人生的頂端。」
皇后搖滾樂團(Queen)的主唱和創團人,出生於東非的桑給巴爾(Zanzibar),雙親是印度帕西人,全家在1964年時為了逃離桑給巴爾當地的血腥革命,被迫移居倫敦的郊區,來到英國後,他才遇見了其他皇后樂團的團員們。
Michael Jackson and Freddie Mercury backstage at The Los Angeles Forum, 1980 pic.twitter.com/QgEOPO3545
— Old Pics Archive (@oldpicsarchive) 2015 10月 23日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對權威的一昧遵從,是真理最大的敵人。」
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但在德國遭納粹迫害,甚至將他偉大的科學成就稱作「猶太物理」(Jewish physics),並試圖將其從德語字彙中排除。他在1933年前往美國後終身未再踏上德國土地。
#OTD Oct 17 - 1933 #AlbertEinstein arrives in the #UnitedStates a refugee of #Nazi #Germany pic.twitter.com/WPE5lBwD9h
— Gerald McDonald (@NovaRoma1) 2015 10月 17日
葛洛莉雅·伊斯特芬(Gloria Estefan)
「我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並試圖表達出我很勇敢,這不是只是因為我的孩子,更是為了面對我的人生和那些必經的困難。」
被譽為「拉丁流行樂之后」,伊斯特芬出生於古巴哈瓦那(Havana),但在由卡斯楚(Fidel Castro)領導的共產革命下,全家被迫遷至邁阿密,她的父親於1961年豬灣事件(Bay of Pig)時回到古巴,而她則成功將拉丁音樂帶入美國市場,至今曾贏得七座葛萊美獎。
Gloria Estefan was a refugee from Cuba who became “Queen of Latin Pop.” More famous refugees: https://t.co/p9uulp1T75 pic.twitter.com/ymqPEtlojD
— ShareAmerica (@shareamerica) 2015 9月 11日
羅爾·鄧(Luol Deng)
「想到以前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我已經真的走出來了。」
鄧出生於1985年蘇丹內戰期間,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和家人一起逃亡至埃及、再到英國,在他成為NBA球員前,在美國念過一陣子書。他曾兩度入選NBA明星賽,在職業生涯中曾為芝加哥公牛、邁阿密熱火兩隊效力。
Chicago Bulls forward Luol Deng is a refugee. Help other refugees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by supporting #PRYSEAcademy pic.twitter.com/lyFVfxPLOb
— PRYSE Academy (@PRYSEAcademy) 2013 6月 12日
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
「回顧我這一生,經歷過無數的苦難,但我都堅強的克服它們。」
美國首任女性國務卿,1937年出生於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她和她的家人在二戰時被迫逃離納粹,在回國不久後,1948年又再度因共產勢力掌權迫使她二度離開祖國。
@madeleine Albright, former Secretary of State & former #refugee, on why the US should be more generous to refugees http://t.co/xtWntzbkPA
— Refugee Services TX (@RST_Dallas) 2015 10月 1日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看我們文明的進步,在中世紀他們必然會把我燒死,現在他們只燒我的書就滿足了。」
心理(精神)分析學之父,他重新形塑了人們對自己內心的想法。在他年老時,卻成為一個難民,納粹於1938年佔領奧地利後,燒毀佛洛伊德的所有著作,使佛洛伊德得帶著妻子逃至倫敦避難,幾年後就去世了。
refugee: sigmund freud pic.twitter.com/VIcAFnSlNL @JExpMed @ilkand
— Ada Nihan ن (@AdaNihan) 2015 9月 3日
雨果(Victor Hugo)
「我愛所有為自由、為祖國、為正義犧牲的一切,我的內心有和平,即使我知道踩踏在他國的土地上會帶來疼痛。」
法國大文豪雨果,著有知名作品《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他同時也是熱切參與政治活動的一份子,19世紀中,他嚴正反對拿破崙三世的專權,這樣的立場使他必須離開法國,開始長達二十年的流放生涯,大多數的時間他都待在英屬的海峽群島格恩西(Guernsey)。
#REFUGEE of the Week: Victor Hugo lived in #Guernsey while exiled during the dictatorship of Napoleon III #victorhugo pic.twitter.com/TcaTmxhznC
— The Comfrey Project (@ComfreyProject) 2014 7月 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