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7)日促轉會進行半年期工作進度報告,針對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正義處理原則,促轉會代理主委楊翠表示,希望有立即回應轉型正義工作的過渡措施:現階段三軍儀隊可以撤出、導覽摺頁可修改、展廳也可以先置換成民主與人權相關的常設展。
對於中正紀念堂處理問題,楊翠表示,過去促轉會進行內部9場會議、也參與文化部5場會議,後提出5項處理原則建議書,於11月底經委員會審議通過並送交文化部,而5點原則包括:
1. 解除現存地景的威權性格:現存地景用大量帝王空間皇室陵寢空間語彙,目的在建構黨國史觀與偉人崇拜,對此促轉會建議,應重新改寫威權象徵的意義、深化自由廣場解嚴以來的民主傳統。「他(中正紀念堂)位於首都,也是我們面向世界非常重要的門窗,我們希望台灣面向世界門窗的語彙是展現我們民主與人權的語彙。」楊翠說。
2. 銘記威權統治到挑戰威權的歷史軌跡:中正紀念堂現址於威權時期曾是軍事單位駐紮地,解嚴後則有許多民間自發性政治抗議與社會運動,應標示、保存、復原百年來國家暴力與民主追求的軌跡。
3. 推動人權民主法治相關研究與調查:主管機關應該可以承擔協助相關研究或教育與各領域人權史料保存,讓中正紀念堂不是只是觀光功能。
4. 規畫能有效履行以上原則與職能的組織或機關:楊翠表示,處理中正紀念堂的機關應規畫為獨立機關、第三部門組織甚至讓民間人士參與運作,目的在於:「不是一次轉型以後下次又轉型回來,希望是長久永續的規畫。」
5. 希望有立即回應轉型正義工作的過渡措施:楊翠舉例,現階段三軍儀隊可以撤出、導覽摺頁可修改、展廳也可以先置換成民主與人權相關的常設展,到最後轉型才能有脈絡去對話,「不是現在不動,之後就完全改變了。」
楊翠補充,整個中正紀念堂其實就是一個「大文本」,處理方式也許不是全部夷為平地,但若能將空間語彙中的敘事脈絡打斷,整體的「神聖感」就能被打斷,例如迴廊要不要拆還未做決定,但若更改迴廊陳設物品,整個感覺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