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教育何時才能落實?11月底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遞交半年度工作進度報告並於日前上網公告全文,其中對於歷史教育部分,報告指出第一線人權教育困境在於部分教師欠缺相關認知、對教材產生抗拒、擔心被「標籤化」,而今(17)日記者會上促轉委員彭仁郁表示,訪談第一線教師得知教師們確實會擔心被校方關切、被家長抗議等。對此,促轉會於報告指出,將偕同教育部、人權館等相關單位召開「轉型正義教育協調會議」,促成人權教育資源整合。
擔綱促轉會第4組「重建社會信任組」業務、主責處理政治暴力創傷與人權教育議題等之促轉委員彭仁郁指出,過去促轉會訪談第一線教師,有些教師表示教導轉型正義、白色恐怖相關議題有被校方關切、被家長抗議的遭遇。
彭仁郁表示,儘管人權資源教育中心已在教育部成立10年以上,公民、歷史、國文教師都嘗試在課堂上教授轉型正義的民主與法治問題,但台灣可謂世界上戒嚴時期第二長的國家,「長期威權薰陶下擔任主管級的主管們、例如校長或主任們,對於教育內容是否在國小國中高中課程納入是有疑慮的。」
台灣人權教育4大困境
而促轉會報告指出,目前台灣人權教育困境有以下4點:
1. 部分教師欠缺相關知能:師資培育過程中,教師對威權時期國家迫害人權的歷史、國家權力與個人權利思辨的學習有限,導致部分教師欠缺相關認知,甚至對人權相關教材產生抗拒。
2. 教師迴避具政治敏感性的教學內容:因轉型正義議題具政治敏感性,教師普遍擔心個人被標籤化,不僅課程內容需極謹慎處理,教師間更迴避討論相關議題、共同備課,不利於轉型正義跨領域教案研發與教學之精進。
3. 研習突增造成沉重負擔:轉型正義已納入新社會領域課綱,現行學科中心、國教輔導團等單位皆積極辦理相關研習,然多數研習課程缺乏實質內容,徒具形式,對普遍授課時數高、缺乏請假或調課彈性的教師而言負荷沉重。
4. 偏鄉研習資源問題:各式研習資源通常集中於城市,偏鄉地區的教師難以近用相關教學資源。
促轉會:預計明年撰寫新課綱、盤點並整合資源
彭仁郁表示,雖然新課綱還未上路,但已納入相關公民素養培育的內容,預計明(2019)年會有新的課綱撰寫及審定,未來1年在教育部、國教院協助下,教師在整體人權教育環節下會有更多資源,而促轉會也會在盤點教育資源的過程中將第一線教師與相關人物集結、形成彼此資源的網絡、在教案與教學方法上達到交流,係明年工作目標,盼下次半年度報告能與社會大眾分享成果。
「為突破人權教育瓶頸,本會將偕同教育部、人權館等相關單位召開『轉型正義教育協調會議』,促成人權教育資源整合;也將民間團體與教師社群,形成人權教育推動網絡,以利教育資源推廣,同時蒐集教師之反饋而據以調整。」促轉會工作進度報告則是如此做出改善人權教育的結論與建議。
除學校教育外,促轉會盤點民間轉型正義教學資源,包括國家人權博物館相關活動、非政府組織(臺灣人權促進會、鄭南榕基金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教師社群(例如「島嶼的集體記憶」)等,盼能促進政府與民間轉型正義教學資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