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資產價格和價值之間的永恆纏鬥

2015-11-13 06:10

? 人氣

這種買賣雙方對於價值的不對稱感受,在金融資產交易更清晰。購買上市公司股票的投資人如果不是認為自己買便宜了(未來會上漲),就不會夠買,而賣股票的人會賣在某個價錢,也是因為認為可以賣了(未來不會再上漲),才會同意將股票賣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換言之,這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不存在一個有著明確數字的價值,所有消費者或投資者自己認為或透過交易對象反饋得到的「價值」,其實都是「價格」而已。

但不同於消費產品或服務,在金融資產上由於購入資產通常預期著未來再度賣出,因此不能像是在巴黎的Pierre Hermé甜點店的櫥窗前,憑著當下的心情和感覺決定是否以標示的價格購入某一個口味的馬卡龍。而必須進行資產「價值」的評估,如果評估結果是該資產的價值被低估了(價格低於價值),就可以以該價格買入該資產,並預期日後市場會進行修正,將出現符合價值的新交易價格,屆時再賣出獲利。

這就是所謂價值型投資的基本哲學。

但如同先前所說的,價格是可以觀察到的,價值卻是抽象的。買馬卡龍或者愛馬仕可以憑感覺,金融分析師分析資產價值卻得有憑有據。而在眾多金融估值理論中最根本、也最具有客觀性的,是該資產未來預期的現金流所代表的現在價值。

以一張十年期美國公債為例,在發行時會有一定的票面利率,每半年會支付固定利息,期滿會償還本金,因此對於該公債的「價值」評估,就必須根據這些現金流的金額(包含半年利息支付以及本金償還),以及它們的風險(美國政府是否會跳票、延後支付利息的可能是多少),去進行「價值」的估計。如果估計出來的「價值」高於現在市場上的「價格」,投資者就會進行買入,反之則賣出。(當然交易的對象一定是持有相反意見的投資人,否則不會成交)

一張寶鹼的股票也是如此,投資人會分析未來(直到永恆或倒閉)寶鹼公司每季配發現金股利的可能金額和時間點,以及這些股利的風險,來進行寶鹼股票的「價值」估計。

國人所熱愛的房地產理論上也應該如此,一個住宅用不動產也應該以其未來的預期現金流(每月租金收入、每年稅金支出、每年設備維護支出、賣出價格),以及這些現金流的風險(租金遲繳、水災導致額外修繕支出的或然率、房地產泡沫破滅的可能),去進行「價值」估計——不管這個物件是自住用或者出租用。如果估計出來的「價值」高於現在市場上的「價格」,投資者就會進行買入,反之則賣出——同樣地,交易能完成得仰賴買賣雙方對於「價值」認知的不同。

有趣的是,基於房地產的各種獨特的消費者心理特質——有土斯有財、看得到摸得到、租不如買等等——加上兩千年初期以來的長期低利環境,房地產在世界各國(也許德國除外)幾乎都是「價格」的話語權遠遠凌駕於「價值」,也就是說投資者(或者消費者)在購買或賣出房地產時,往往是根據市場的「價格」去做判斷(跟隔壁老王比起來是買貴還買便宜),而不是根據房屋的「價值」(該房地產對應的未來預期現金流和該現金流的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