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的強渡、民進黨的消極,造就了一場用佔領立法院的方式,試圖以直接民意來取代政治監督的太陽花學運。學運暫時打下的「逗點」也伴隨著各式各樣的第三勢力湧現。儘管這些第三勢力各執信念,探究其共存立場卻相對清晰:反對國民黨、懷疑民進黨。
雖然民進黨在去年選舉是為最大贏家,但懷疑民進黨是否能廣納民意以落實施政的聲音卻從未消弭──這些從太陽花學運後的第三勢力仍在台灣政壇充滿活力就是最好的證明。民進黨做為最大在野黨的監督腳色弱化,是第三勢力無法信任民進黨日後執政的原因;民進黨為避免窄化未來的施政空間,只能與第三勢力保持忽遠忽近的距離。
馬習會再次讓雙方不得不面對彼此的尷尬。表面上民進黨與第三勢力措詞似乎一致,認為馬習會未經公開透明、實質監督的程序,是為破壞民主。然而,進一步來看,第三勢力明確反對馬習會,甚至拉高調性以實際抗爭做為訴求手段;民進黨從一開始的傷害民主,到之後的不排除蔡習會、反對馬總統進立院報告,除了調性不一,更讓人懷疑要如何用「維持現狀」來「捍衛民主」。
當國共兩黨用了「九二共識」這工具來維持兩岸現狀時,民進黨要用什麼「工具」來取代、甚至是修繕民共之間的舊痕?只有想法而沒有具體方法,民進黨似乎忘了太陽花學運那時候是如何被質疑、批判的。
是以,當捍衛台灣主體性的使命感逐漸從民進黨「卸載」到第三勢力,不自覺學起了國民黨那套「兩岸和平」的老調,民進黨與第三勢力的關係恐怕就不是用尷尬來形容了。做為幾乎準備要執政的民進黨,如果在乎未來兩岸和平能以常態化,能不能在「捍衛台灣主體性」與「兩岸和平發展」的天秤兩端做最適分配,才是民進黨最需要好好靜下來深思的問題──也是刺激蔡英文在競選期間說清楚的機會。
不然,當太陽花的焦慮再次醞釀,衝擊對象是蔡而非馬,台灣社會恐怕又得進入缺乏共識的惡性循環。那接著更嚴重的問題即是:台灣都沒有共識了,怎麼去跟對岸談共識?
*作者為太陽花學運發言人,現為臺北大學經濟學系研究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