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久之前,我再次訪問臺灣,除了一絲心酸之外,總是湧在眼前一個詞:蕭條。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臺灣的人口在不斷減少,臺北大型百貨公司裡的顧客比起八年前明顯稀鬆了起來,那些曾經塞滿人流的特色街道裡,除了略顯突兀的大陸旅行團外,人也不多;到了台中、高雄就更是如此,熱鬧的只剩下那些高高飄揚的各種競選旗幟,而這也更顯示出了城市的冷清。
根據臺灣中研院的報告,臺灣已經成了一個老年化加外流型的社會,並且還有非常突出的人口結構問題,男少女多就是一個特徵。我認識的臺灣好朋友,大多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政治精英,他們均選擇了在台堅守,但是他們對於臺灣經濟的前景,卻並不看好。一位臺灣的經濟學家對我說,如果將臺灣僅比作大陸的一個省級行政單位,GDP總量甚至不如大陸中部的河南省,被一直仰視臺灣的福建省超過也很快了,臺灣在經濟上不僅奇跡不再,而且連常態都不見了。
他說的是實情,8年來,臺灣經濟鮮有起色,基本上快落到了倒退的邊緣。根據2014年的統計資料,臺灣的GDP與大陸的河北省差不多,居然落在河南之後,假設有一個排名的話,她只能在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到六七位的樣子。1990年時,臺灣的GDP大約可以占到大陸的三分之一多,而到了2014年,臺灣的GDP大約只有大陸的5%。但這也許還不是最嚴重的。
由於我長期在媒體工作,臺灣的同行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交流的對象,而這些年來,臺灣的電視行業的製作品質,可以說已經徹底崩塌了。娛樂節目全線潰敗,像胡瓜、張非、小S、王偉忠等等等等人的名字,全成了回憶、或者成了廣告,因為他們的節目已經看不下去了。動不動上億級人民幣制作的大陸綜藝節目,已經全面超越了臺灣當地電視臺的製作水準。一位臺灣電視臺的總經理對我說,這已經不是今天趕不上的問題,而是永遠也不可能了。出於研究臺灣媒體的需要,我一直有收看臺灣電視新聞的習慣,而現在臺灣的電視新聞裡,理性的討論已經越來越少,情緒化的、過激的、極度民粹的、離奇的語言比比皆是,電視新聞製作人們似乎已經不在意把一件事說清楚,而只是在意把它說激動了。記得2003年時,《宋美齡》紀錄片的導演來滬交流,同為電視工作者的我們在看完一集節目之後,紛紛起立鼓掌致敬。而現在,在臺灣的電視頻道上,已經見不到這樣的節目了。臺灣同行告訴我,沒有辦法,收視壓力太大了。這一切,讓人感到經濟的肅殺正在讓文化凋零。
2014年,我去佛光山拜晤星雲大師,大師正在被反核人士圍剿,我問大師,是否太多地關注了政治,大師說人還是要講道理的啊。是啊,人是要講道理,但是臺灣講道理的成本似乎被耗盡了。臺灣的大企業基本都將生產中心、經營中心甚至金融業務都遷出了臺灣,最近這些年連人才儲備也建在了臺灣以外的地方。臺灣的精英人才以往會在大陸的台資、外資企業工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已經在大陸的民營公司裡工作了許多年;以往在我喜愛的一個中天電視節目《臺灣腳逛大陸》裡,臺灣人在大陸的中西部省份工作的還不多。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臺灣人也參加到了李克強總理提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當中。過去還有一個有關臺灣人在大陸的人口統計,而今這個統計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有很多臺灣人即使沒有辦理太多證件和登記,他工作的重點也是大陸了。最有意思的是,2012年以來,大陸警方已經與臺灣警方發動了多起聯手打擊臺灣黑社會的行動,看來連他們的業務也要重心轉移了。最近大陸的股市大起大伏成了全球熱點,但反觀臺灣股市,這似乎已經是個被淡忘的地方,已經很少聽到什麼台交所的新聞了。很多臺灣人把這一切歸咎於馬英九及其政府,這可能是問題的一部分,但肯定不是問題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