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位於歐洲的心臟地帶,首都布魯塞爾(Brussel)是歐盟(EU)、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多個大型國際組織的所在地。在這個擁有「歐洲首都」美譽的地方,有個郊區小城名叫莫倫貝克(Molenbeek),是比利時最窮困的地區之一,也是巴黎恐攻案主嫌阿巴伍德(Abdelhamid Abaaoud)的巢穴。甚至,歐洲高鐵8月發生槍擊案,來自摩洛哥的歹徒也曾在莫倫貝克住過。
身為《申根公約》(Convention de Schengen)的一員,比利時的邊界管制寬鬆,又和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標——法國有著共通語言,除此之外,這個以巧克力、啤酒、鬆餅聞名於世的歐洲小國,為何會成為恐怖分子的溫床?
行政區劃複雜 效率低落
比利時的總人口數約為1120萬人,官方語言為法語、荷蘭語及德語。比利時北部法蘭德斯(Flanders)地區的650萬居民大多講荷蘭語,南部瓦隆(Wallonia)地區的450萬居民則講法語,兩地各自享有自治權,在文化、政治、社會等方面的分歧也十分嚴重。
1830年代經歷獨立建國革命、立憲之後,比利時多次修憲,從中央集權邁向聯邦體制。在聯邦政府之下,再根據語言族群劃分3個「社區」(Community,荷蘭語社區、法語社區和德語社區)。另外又設有3個「自治行政區」(Region),底下有各自管轄的省分。
因為行政區劃太複雜、政府層級太多,比利時的地方政治一直十分混亂,連帶影響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及決策過程,情報流通的速度也有待加強。此外,比利時的司法及市政當局間存在鴻溝,雙方都認為安全事務應是對方的責任。
任職於荷蘭萊登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附設恐怖主義及反恐怖主義研究中心(Centre for Terrorism and Counterterrorism)的巴克(Edwin Bakker)教授形容,恐怖分子只要移動10公里,就可能逃出當局的手掌心。
情報網不夠靈活
比利時的警力配置也有類似問題。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首都區有100萬人口,分為19個行政區、6個警察部門;相較之下,美國紐約市的人口約為840萬人,分為5個行政區,全都由紐約市警察局(NYPD)負責調派警力。
就人口約有9萬人的莫倫貝克一帶而言,該地許多社區80%的居民都是穆斯林,增加警方收集情報的難度。又因為族群認同差異,鄰近地區的警方不一定樂意和同行分享情報。
此外,比利時警力不足,但面對經費拮据、在野黨杯葛,多年來,政府始終無能為力。
最大誘因:槍枝管制寬鬆
比利時的國會議員達樂蒙(George Dallemagne)表示,這些激進穆斯林從歐洲前往敘利亞參加聖戰,當他們返回歐洲,會將莫倫貝克當成後勤支援地點,和各地的恐怖分子聯繫。
比利時之所以獲得恐怖分子「青睞」,寬鬆的槍枝管制是最大誘因。就歐洲的標準而言,比利時的槍枝管制一直到2006年都相當寬鬆,甚至可透過特殊管道買到1990年代巴爾幹戰爭的武器。
法國一年兩度遇襲,《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1月遭槍手闖入掃射,恐怖分子13日持槍掃射巴黎多家餐廳,兩起慘案和8月的高鐵槍擊案有個共通點:歹徒都手持AK-47突擊步槍,正是巴爾幹戰爭常見的武器之一。
比利時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的犯罪學教授呂伊威(Brice De Ruyver)認為,要在比利時擁槍自重相對容易,「非法的軍火貿易受到忽視,已經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