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此前之所以破壞國民黨「總統」初選程式從而啟動「換柱」模式,主要的理由在於「提名洪秀柱參選以來民調低迷,國民黨的選情因而沒有起色」。然而當朱立倫親自上陣之後,除國民黨自己的民調外,臺灣不分藍綠媒體與研究單位所作的民調皆顯示,國民黨的選情依舊沒有好轉的跡象。究竟什麼原因使得朱立倫深陷選舉泥濘?
首先是國民黨欠缺深刻反省意識。自去年「九合一」選舉以來,國民黨上下未曾深刻認真反省敗選原因;殊不知在新敗之際,國民黨需要的是大刀闊斧、痛定思痛的大變革。然而國民黨始終不明白,馬英九的執政失敗、黨內高層與派系的政爭與鬥爭、公民社會與意識的崛起以及民眾對於經濟發展與公平正義的渴望才是造成選情重挫與低迷的主因。朱立倫參選以來始終在“切割或概括承受馬英九政績”兩者之間搖擺不定,這種欠缺政治責任的態度不僅為民進黨提供了見縫插針的機會,同時也難被中間選民接受。
其次,朱立倫的選舉訴求模糊且節奏混亂。對於執政黨而言,因其擁有執政優勢再加上支持者的立場較為保守,所以採取務實守勢的策略應是較合理的作為;反之,在野黨意圖改變現狀,訴諸價值情感與否定現狀才能喚起政治動員的效應,因此感性攻勢的策略應為上策。然而,朱立倫參選迄今所採取的策略卻和民進黨截然相反,面對蔡英文務實保守提出多項政策白皮書的做法,國民黨不僅拿不出具體政策與之抗衡,更棄守自身具有優勢的兩岸關係戰場,不談政策空談選舉議題豈能扭轉戰局?
再者,是朱立倫欠缺奮力一擲的人格特質。即便「換柱」之後,朱立倫並無意和民進黨打一場近距離的肉搏戰,而是打一場且戰且走的運動戰。換言之,朱立倫的參選固然有顧國民黨大局的念頭,但是保全實力延長戰線也是重要的企圖,這可從朱立倫帶職參選的爭議、保守的選舉口號以及撥款成立三個基金會的言行中得到解釋。
最後,失去人和人氣難以喚起支持者熱情。朱立倫政治性格保守,善於切割精算,在充滿派系鬥爭的國民黨內部反而難以面面俱到,最後陷入處處不討好的困境與僵局中。「換柱」之舉,失去了部分國民黨深藍群眾的支持;與王金平結盟的結果則是失去了軍系(黃復興黨部)系統的奧援;不分區的名單為求戰力整合廣納國民黨各派系山頭大佬,從而失去了理性選民的認同;提名王如玄本著眼其無党無派超然立場,且具有支持婦權勞工的正面形象,但近期卻為其購買投資軍宅爭議引發社會譁然。這些事件可能都是朱立倫理性精算下的作為,卻始料未及地衝擊了國民黨的選情。
朱立倫如何扭轉這場選舉?如果國民黨上下可以深刻反省去年敗選之因,可以找回正確的選舉主軸與策略,朱立倫痛下決心與民進黨正面對決,黨內不分派系精誠團結或許還有不敗的可能,但是天時地利人和似乎已經不在國民黨這邊了。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導報特約評論員,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