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碳觀念逐漸為世界各國所重視,行政院日前推動「智慧節電計畫」已施行半年,而我國的現狀又是如何?除了政府推廣節電政策以外,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所的張四立教授表示,有些消費者會覺得節電跟生活不是那麼密切,但是在氣候變遷下,未來的情勢只會更加險峻,「如果再不節電,變成我們真的是在劫貧濟富」、「將負擔留給後代子孫」。
談到行政院「智慧節電計畫」成效,張四立認為,「今年7月以來用電量的確有下降,但不一定就是因為這個活動所導致」,如經濟趨緩、今年溫度不高,可能的因素太多,另外在產業別用電量並沒有區分,成效不好評估,「很重要的是應該要有一個可靠的資料庫,這還有努力的空間。」
張四立:消費者應真正去了解用電背後的成本
政府過去往往因為考慮到用戶的負擔,即使國際能源成本提高時,電價也只敢做小幅的反映,「消費者不會真正接收到所使用的電需要經過怎樣的努力以及使用電會造成怎樣環境負擔的訊息」,張四立認為,我國能源大多都是進口,政府也付出很大比例的GDP在進口能源,但電價的成本卻沒有反映出來。
「發電業者是因為有需求才供給,特別是電力,我們通常只會指責發電業者,而非將訊息告訴消費者」,張四立補充,被扭曲的電價,不僅無法傳達出正確價格訊息給使用者,使其意識到其消費行為背後的環境與能源成本,甚至間接鼓勵民眾消費,這樣反而加重了整體社會所需付出的長期社會成本,如化石燃料進口,或是在環境污染上所形成的對立與抗爭,「低價能源也降低用戶的節能、節電投報率,因此推遲設備更新時程」。
給民眾正確價值 如果現在不節電 後代子孫更慘
張四立表示,應該要讓消費者知道使用者付費,「如果不做(節電),那就是留給後代子孫」,她說像是日本所謂十年的經濟停滯,代表的是低利率,也就是GDP不一定是正的,「有些國際經濟學家說,氣候變遷會把經濟成長的紅利都吃掉,這同時就是將負擔留給後代子孫」。
張四立表示,以前的人會說節能減碳是劫貧濟富,因為總覺得未來會越來越好,所以現代人不願意承擔節電的責任,但現在氣候變遷下則是反過來,後代子孫不一定會比我們富有,「如果再不節電,變成我們真的是在劫貧濟富」。
談到智慧電表,張四立說,雖然目前尚未推行到一般住戶,但智慧電表有一個很大用處,並非是主動的節電效果,而是蒐集用戶端的消費資訊,「設備端我都可以記錄下行為跟用電量,匯聚成一個資訊庫」,藉此,民眾可以得知什麼時間用電多少錢,不同時段又是什麼樣的資訊,消費者若看得到就會主動去調整用電行為,那才會省電。
至於未來的能源前瞻,張四立表示,先進國家因應數位化時代,如南韓就非常積極,因此可以看到它們的智慧電網在5、6年前就有已經在描繪一個未來的世代的想像, 「每個家庭、每個電器都是跟資訊結合,這樣情況背後代表的商機跟資訊,南韓非常積極在投資這一塊,這也是高科技產業競爭力的來源」。
張四立認為,正是因為南韓有這個需求於是不斷的創新,台灣若也能從樽節到拓源整合性的規劃,對於節電的執行也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