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貨貿協議談判經過12輪談判雙方在許多議題如海關程序、貿易救濟、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技術性貿易障礙(TBT)等達成共識,但是在農產品全面開放、原產地規則的嚴寬以及貿易規則(文本)還有歧見,需要進行下一輪的談判,馬政府力拚要在年底前完成談判(馬總統曾宣示任內不開放 830 項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而農產品一如預期成為雙方角力的焦點,再度引發國人關注。
根據媒體報導政府有意開放中國禁止之320項「農產加工品及調製食品」進口(屬次級農業),惟這些將進口農產加工品雖然品質或不及於國產品但擁有價格、數量等優勢,是否對國內相關產業、原國產加工品銷售、食安、產業供應鏈以及政府正大力推動的農業六級化(1生產 ×2加工×3行銷)產生不利影響,政府部門必須要有相當可信的評估數據及完備的應變措施來說服民眾,否則明年大選逼近將會成為候選人造勢抗爭題材,屆時更難有力理性論辯空間,終非國家人民之福。
對於現行禁止自中國進口830項農產品,在無法完全守住的前提下,究竟該採取何種方式對農民、產業最有利呢?是政府打算開放320項「農產加工品及調製食品」方式?還是專家學者建議的針對830農產品中,國內沒有生產目前開放由國外進口的農產品同意納入中國並採WTO允許的關稅配額、特別防衛措施來管控;對於若干敏感性農產品如蔬菜、水果、香菇、花生、大蒜、茶葉、吳郭魚、文蛤、紅豆…等堅持不予開放的方式?因這類敏感性農產品在中國生產成本低且數量龐大,許多係由台商攜帶台灣品種到當地種植若可直接回銷台灣,勢必對國內相關農戶及產業造成嚴重衝擊。由於兩岸農業規模過於懸殊使得兩岸農產貿易天平極易傾斜需審慎應因應,政府不能只提供片面資訊誤導農民和社會大眾。
對於政府可能在農產品議題做出讓步,民間團體如經濟民主連合、綠黨勞陣、臺灣教授協會等立即表達反對態度認為對農工生計有明顯負面影響,也提醒國人應以大陸「紅色供應鏈」崛起對台灣產業界造成明顯的「排擠效應」為借鏡,而一向強調維護弱勢團體權益,還在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納入農運人士以示重視農業議題的民進黨,對此反而態度曖昧,既未表明需先通過兩岸監督條例再談貨貿的立場,也未對目前政府在農業議題談判做法表達支持或反對意見。難道繼馬習會坐實一中共識提出口頭軟弱批評沒有具體抗議行動後,又是在贏得2016總統大選最高指導原則下,再次以民進黨的「大局為重」,「少惹事」甚至希望現任執政黨能在年底前完成兩岸貨貿談判,幫助新政府解決兩岸貨貿對農業和弱勢產業造成傷害的難題。而身為總統參選人的親民黨宋主席強調最懂農民、工人、中小企業心聲,對於TPP、貨貿、RCEP等涉及以農業為墊腳石的作法都還未表達看法,選民應該要求三黨總統參選人尤其最具冠軍相的小英表態,別讓他們矇混過關!
*作者為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