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地球與人類的迫切危機:《天翻地覆》選摘(1)

2016-01-11 05:20

? 人氣

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是否能及時取代傳統火力發電,將關係著人類的未來。(呂紹煒攝)

風力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是否能及時取代傳統火力發電,將關係著人類的未來。(呂紹煒攝)

這是一本硬派、關於氣候變遷的書,重點不是談論氣候變遷的歷史,也不是時下常見的科學報導,或技術、新知,而是剖析了近二十年來,為什麼年年召開國際會議,訂定各種目標和各項協議、計畫,但是累積在大氣裡的二氧化碳仍然有增無減,氣候變遷的速度只有更快,沒有最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地球上的物種即將消失……

我投入環境保護的工作,不知不覺也超過二十年。從台灣還在吃野味,烤伯勞鳥的年代,見證了保育人士和環保團體的努力,國家公園設立了,關渡自然公園委託給鳥會管理,保育、賞鳥取代了野味進補的習慣;民間團體偶爾能成功阻擋全國各地工業區過度開發、垃圾回收取代掩埋或單一焚化的作法……等。

但是,面對氣候變遷,我們竟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因為,至今所有環境保護行動,不能說沒有成果。但是,所有科學證據,卻都告訴我們暖化的趨勢完全沒有減緩的跡象。這是一件多麼令人沮喪的事!

是的,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只怕氣候變遷的問題和現況會更加嚴重。但是,按照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人類除了面對自身危機外,還拖累了地球上多少物種?而且,更糟的是,我們都知道生態系的缺口越多就越脆弱,崩解的危機也更大,這絕對是一個惡性循環。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女士是加拿大人,他談到,他陪著兩歲小孩說著「尋找一隻麋鹿」的故事,講了七十五次,忽然間想到,他的小孩可能永遠見不到麋鹿。因為,加拿大亞伯達北部在開採油沙,當地的原住民朋友跟他談到,狩獵時發現越來越多身體有腫瘤的生病麋鹿。二○一二年五月美國《科學人》雜誌的頭條是「氣候變遷加速,北方森林成麋鹿墳場」。緊接著一年半後,《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明尼蘇達有一支麋鹿族群從一九九○年代的四千頭降到只剩一百頭。

「我的兒子見得到麋鹿嗎?」娜歐蜜‧克萊恩女士不禁問著。

想到二○一○年我協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參與了彰化環保聯盟蔡嘉揚博士所發起的保護台灣彰化大城濕地的運動。他是一位鳥類學博士,留學回國後為了保護每年來到彰化大城濕地的候鳥,花了七、八年的時間在阻止國光石化工業區開發。台灣環境資訊資訊協會發起民眾認股,信託守護濕地的策略,連結了保護近岸稀有的白海豚行動,在許多民間團體的協助,邀集社會各界超過六萬人的認股參與下,在二○一一年四月總算撼動馬英九總統宣布政府暫緩投資國光石化,而暫停該工業區的開發。

耗盡蔡博士十餘年的青春,以及眾人之力,才取得的成果。擺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之下,我發現再過十年、二十年,海平面上升,這塊濕地將逐漸淹沒在海裡。我們拚了命守護濕地,擋掉了新的石化廠,似乎對減緩暖化有些幫助,卻仍然不敵氣候變遷惡化的腳步而終將消逝。遠道而來的大杓鷸等候鳥,他們將在那裡落腳、覓食、休憩?濕地的緩衝作用消逝後,浪潮將直接衝擊沿岸住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