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台語要罰錢的歲月,近在眼前的歷史:《戰後70年台灣史》選摘(1)

2015-12-31 05:30

? 人氣

蔣總統過世後,偶爾聽到大人們聊天時,提到「蘇東啟……被放回來了」,仍搞不清發生什麼事。長大後才知道,當年北港鎮有位投入臺灣民主與獨立運動的先驅—蘇東啟議員 (蘇洪月嬌的先生 ) ,曾計畫武裝推翻蔣家政權而被捕,此事是一九六○年代株連最多人的政治案件,蘇東啟入獄十多年後才因蔣中正逝世而被特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逝世,仍在戴孝期間的蔣經國帶領民眾高喊「中華民國萬歲」。(時報出版提供)
一九七五年蔣介石逝世,仍在戴孝期間的蔣經國帶領民眾高喊「中華民國萬歲」。(時報出版提供)

回想起來,我是在威權統治塑造出表面安定的社會下,懵懂的度過童年。直至一九七○到一九八○年代,我的少年和青少年時期,臺灣在國際上愈來愈孤立,被趕出聯合國,與加拿大、義大利、日本、美國斷交;但蔣經國總統在外交挫敗和石油危機下帶領大家拚經濟,推動十大建設,經濟起飛,人民物質生活漸趨豐裕。而隨著民智大開,黨外勢力開始公開挑戰國民黨的統治,最終爆發高雄美麗島事件。

到李登輝執政的一九九○年代,我們不再努力拚經濟,而是將熱情投注在民主選舉、遊行示威等政治活動中。這段時間,我是政治開放的小小受益者,因報禁解除、報紙增張,報社擴大招募記者,學經濟的我得以進入當時的大報社,開始我的記者生涯。雖然主跑的路線是商業,但身在報社,聽政治線同事談採訪新聞時的見聞,總覺得自己也站在第一線見證著一九九○年代以後發生的野百合學運、修憲、辜汪會談、總統直接民選、政黨輪替、兩岸直航……。

如今臺灣島上,雖然存在著統派和獨派兩股不同主張,但臺灣最可貴之處是包容,我們可以容納不同的政治意見,可以接受不同的宗教思想。多數臺灣家庭可能和我家一樣,親族中有人支持國民黨,也有人是死忠的民進黨擁護者;有人是基督徒、有人是佛教徒,更多是拿香拜拜的媽祖信徒。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時,即便各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宗教派別,爭辯過後,下次見面還是一起吃飯,不至於老死不相往來。

在這樣的包容性格下,雖然戰後七○年的臺灣歷史,錯綜了臺灣、中國、美國三方的政策和立場之激盪,詭譎多變,而且同一事件,每個人因其成長背景和經歷,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透過本書對歷史真相的探求、對史事因果的分析,讀者將會更瞭解史實,也期待每位讀者讀過這本書之後,可以為自己在這塊土地上的生命經歷,找到屬於自己的歷史答案。

陳世昌新作《戰後70年台灣史》(時報出版)
陳世昌新作《戰後70年台灣史》(時報出版)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選自《戰後70年台灣史》(陳世昌著,時報出版)推荐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