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中美關係的跌宕起伏中, 「新冷戰」這一關鍵詞縈繞。中國與美國在2018年陷入新冷戰了嗎?BBC中文採訪專家學者,帶你回顧2018年中美關係大事。
「我建議我們忘記『冷戰』這個詞,專注中美關係吧。」華盛頓智庫威爾遜中心季辛吉中美研究所主任戴博(Robert Daly)在該中心的中美關係年終回顧研討會中表示,冷戰一詞是搶眼的頭條標題,但無助於解釋如今的中美關係,沒有涵蓋兩國關係的複雜性和高速演化的特點。
芮效儉:使用「冷戰」來形容中美關係完全不恰當
「使用冷戰一詞(來形容中美關係),是完全不恰當的。」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Stapleton Roy)認為,即使中美有尖銳的矛盾,也無法與美蘇冷戰相提並論。
「用來形容兩國關係的詞語真切影響處理兩國關係的手法,談論中美冷戰模糊了許多雙方應當合作的領域。」 芮效儉在1991年至1995年柯林頓當政期間擔任駐華大使,曾在冷戰時期參與過美蘇談判。
雖不認同中美冷戰的說法,芮效儉指出,當今中美關係與美蘇冷戰相似之處在於,雙方都有強大的實力,戰爭將帶來雙方都無法承受的代價。中國如今的經濟體量與美國相當,軍事實力在高速現代化,美蘇「相互保證毀滅」的軍事平衡也適用於中美關係。「相互保證毀滅」的軍事理論假設雙方都有足以毀滅另一方的武力,一旦一方發動攻擊,衝突將升級至毀滅雙方的境地,無人能夠全身而退。
戴博:今日中美關係不同於往日的美蘇,各層面都有緊密交流
戴博則指出,今日的中美關係不同於往時的美蘇,兩國並不存在美蘇當年的冰冷疏離,各層面都有緊密的交流。中美關係以戰略競爭為主軸的態勢近年來難有改變,但單以冷戰來形容中美關係過於危言聳聽,忽視了中美各層面的交融。
兩國經濟被國際供應鏈緊緊綁在一起,雙邊貿易量超過6350億美元。在人文交往方面,目前約有36萬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大學學習,佔美國國際學生的三分之一。
民意調查機構蓋洛普在2018年3月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對中國的好感度升至30年來的最高點,53%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比起中老年人,18到34歲的年輕人對中國的印象更好。
2018年中美關係大事記 (上半年)
1月 :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草案,其後經參議院無異議通過、總統川普簽字,正式生效。《台灣旅行法》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但觸碰被認為是中美關係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的敏感禁區。
2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建議,從憲法中刪除中國主席和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說法,修憲草案其後在全國人大高票通過。事件震撼華府的對華政策界,懷疑美國長期以來對中國的交往(engagement)政策遭遇滑鐵盧、應轉向圍堵(containment)的聲音愈來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