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大選在即,各界關注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交流模式。面對中國大陸,是否有「買辦集團」牽動台灣農業發展?民進黨政策會副執行長洪財隆表示,要降低買辦集團出現的可能,除了要有健全的農業政策,更要藉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揭露談判及交易資訊。
曾任台北農產公司課長的焦鈞,今出版《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一書,回顧過去十年兩岸農業交流始未,及周旋兩岸供需方的買辦集團對台灣農業的影響。
洪財隆:台灣資訊透明,抗衡大陸最大本錢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吳介民觀察,從過去兩岸農業交流來看,商業已是中國大陸的統戰策略之一,很多表面看來是資本市場的活動,事實上都有政治勢力在背後運作。吳介民認為,即使明年政黨輪替,北京當局一定還是會持續培養新的買辦集團。台灣若要杜絕黑箱買賣,不能只靠兩岸監督條例,而需要公民社會監督,促使兩岸交流透明化。
洪財隆回應,兩岸政治情勢特殊,加上目前台灣經濟狀況不佳,無論誰執政,都一定會有買辦集團出現。但洪財隆也強調,要和中國大陸建立「健康」的連結,台灣內部應先健全經濟發展,並輔以監督條例將讓兩岸交流透明化,「台灣的資訊透明,是與中國大陸抗衡的最大本錢。」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兩岸新聞組主任記者朱建陵則認為,兩岸經貿交流除了要靠監督條例防弊,政府更應在各產業組「國家隊」,與中國大陸抗衡。端傳媒資深記者李志德也說,要防堵買辦集團,兩岸應將交流法制化,由政府或農會統一管道與中國大陸合作,不能再像過去繞過政府、找單一政黨牽線。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黃介正則認為,兩岸商業結構不同,才會出現像買辦集團這樣的角色,無法全靠政策來導正這種現象。
焦鈞:大陸讓利台灣農民,多是中間商拿走
《水果政治學》的論述始於2005年連胡會後,中國大陸為「解決」台灣農業銷售問題,以省為單位派出官員來台採購。由於當時民進黨執政,中國大陸選擇以非官方形式採購台灣農產品,進而衍生穿梭於兩岸間的買辦集團。
焦鈞指出,雖然中國大陸官方強調要「讓利」於台灣農民,但事實證明農產品銷售利潤多為中間商、也就是買辦集團拿走,農民不僅未因此受益,台灣農業更因此成為中國大陸統戰策略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