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觀光局最新調查「2015年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統計(前三季),陸客來台消費首度超過日本觀光客。與早前《自由時報》指陸客來台,台灣觀光業窮忙,正好相反,到底真相為何?
台日關係從未如此地好,台灣也被列為海外旅遊首選。但是台日航缐的73%座位被台灣旅客占領,台灣飯店年年漲3-5%,但是日幣跌幅超過30%,整體日本人購物力下降,地接費減少近30%,台灣旅行社做愈多賠愈多。限制了日客的成長空間,今年唯一負成長4.5%。
近年來,台灣民粹意識高漲,逢中必反、仇中、去中國化意識抬頭,任何政策只要牽涉兩岸,就會被無限上綱至親共、賣台行為。從去年太陽花學運到今年反課綱微調,都是鮮明的例證。對大陸表現出來的極不友善態度,自然而然也就引起大陸民眾的反感。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出現大逆轉,逢中必反的民粹意識絕對難辭其咎。 自由時報之前的報導本來就是政治意味濃厚,刻意扭曲了陸客在總體經濟上對GDP的貢獻,把陸客開放的好處全部與港資企業(一條龍)劃上等號。其實忽略了對創造就業率以及産業關聯産出的溢波效益。
來台觀光客突破千萬,卻是境外旅客因台灣的文化、觀光魅力而「走進來」。這一出一進之間,不僅是台灣對經濟環境變動的調整和適應,也是我們發掘及測試自身潛在能力的過程。儘管有民眾抱怨,外來觀光客過多,某些程度影響到台灣居民國內旅遊的樂趣;但這些變動,原本就是一個社會必須隨時面對並設法解決的問題。如果連無煙囪、無汙染的觀光產業也動輒嫌惡,試問:台灣要靠什麼來維持經濟活力?
台灣觀光今年將進入「兩個千萬」,一是國際旅客來台人數破千萬人次,另個是兩岸互訪人數單年合計破千萬人次。陸客來台是破「兩個千萬」的主力,尤其是自由行人數飛躍成長直逼團客,既改變了旅遊結構,更帶動了消費移轉。就以2010年為例,陸客團創造的595億元(新台幣,下同),占陸客總體973億元的61.5%,到了2013年,陸客團外匯占比降到總體陸客的52.5%,再降到2014年的46%,已不足一半。
如今台灣旅行業者面臨的困境是,必須跟全世界搶陸客,所以才會壓低團費,與購物店結合,而購物店也會將利潤回饋給打前鋒的旅行業者,以降低旅行社的成本,這是一種共生的模式。「陸客來台灣的消費金額,最大的比例是用在食衣住(飯店)行(航空,遊覧車)上,不是在旅行社與購物,」所以,真正的受益者是陸客,因為他們低價來台,幾乎都是由旅行社與購物店來補貼他們的費用,台灣也因為陸客,活絡了旅行業、飯店業等,對台灣的經濟有所貢獻。如果政府不以正向思維看待大陸旅客來台市場以及旅行社,最後只有把觀光財拱手讓人了。如果台灣不提供陸客友善環境,那就是要把陸客往其他國家送了!
*作者為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