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投票在即,在舉結結果揭曉之前,究竟有哪些指標現象與效應值得觀察?可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分析。
政策辯論精采不足,投票率勢必再探底
首先,總統投票率可能再創新低。台灣總統大選的投票率從2004年的80%、2008年的76%到2012年的74%已呈現下滑趨勢,這意味台灣民主政治的實踐,逐漸朝向較為理性的公民文化型態轉型,過去那種過度政治動員的八成高投票率年代將不復返。本次總統大選因為選情始終出現相當差距,使得整體選民的投票誘因大減,再加上泛藍選民對於馬英九執政、朱立倫換柱與王如玄軍宅案的不滿,更使其投票意願大幅下降,咸信本次總統投票率將創新低。
其次,電視政見發表與政策辯論引發社會關注。由於公民社會與審議式民主的興起,使得民眾對於公共議題抱持較參與關注的態度,至使得政見與政策辯論蔚為風尚,這個現象早在去年九合一大選的連柯辯論的結果得到解釋。為了回應新的政治溝通與政治社會化的效應,本次總統大選特別規劃了三場電視政見發表與兩場政策辯論,三個陣營的候选人無不將此視為重要的政治議程,在事前進行綿密的推演與策略設計。值得注意的是,候選人除了面對彼此交互詰問外,更必須回應高階媒體主管、公民團體與網路輿論的提問質詢,臨場的反應與議題的掌握使辯論的難度更甚以往。然而在候選人答非所問、刻意閃躲、負面議題、邊緣運作等策略下,政策辯論似乎熱鬧有餘但精彩不足。
選後國民黨繼續裂解
其三,分裂投票的傾向將更為明顯。太陽花學運以來已創造了台灣第三勢力的空間,此一現象更在柯文哲效應中形成外擴效應。在本次大選中,由於選民自身產生「不應讓民進黨一黨獨大」的自覺意識,再加上國民黨正面臨「典範解構」的危機,在小黨打出超越3.5%低標(獲得政黨選舉補助款,這對小黨未來組織發展甚為重要)與5%高標(席次分配)的訴求,在公民意識的催化下,分裂投票的狀態將趨於明顯,也將對台灣的政黨生態與政治板塊造成新的位移作用。
對泛綠陣營而言,時代力量不僅將成為台灣第三大黨,更將取代台聯黨扮演左獨與新民粹力量;對於泛藍陣營而言,由於對國民黨的不滿、宋楚瑜的磁吸效應以及民國黨的崛起,使得分裂投票的狀況更加明顯,雖然可能只有親民黨跨越百分之五的席次分配門檻,但在新黨與民國黨的選票瓜分下,將對國民黨進一步產生裂解效應。
然後,國民黨難以運作棄保效應,選後泛藍陣營面臨重組。棄保效應運作的基本前提,是建立在領先者與落後者存在些微差距,而在「以大局為重」以及「避免投廢票」的雙重理性抉擇下,將自動針對絕對落後的候選人進行棄保。由於民進黨選情持續穩定,宋楚瑜聲勢在辯論之後扶搖直上,再加上泛藍選民對於朱立倫的不滿,這使得國民黨在政見發表與辯論以來的激化與攻擊策略難以奏效,這將使得棄保難以運作。倘若國民黨敗選差距甚為可觀,國民黨選後將面臨本土藍與深藍之間的盤整重組,誰將成為未來泛藍的新共主猶待觀察。
兩岸議題被稀釋
最後,兩岸議題與大陸政策只進行原則性的討論。國民黨雖不斷提出九二共識作為選與主軸,在挑戰蔡英文的立場下,企圖動員泛藍選民進行立場式的投票。由於蔡英文刻意模糊且提出「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與「九二歷史事實」的中性論述下,朱立倫的質疑與攻勢似乎已被稀釋。其所造成的影響除了是民進黨未如外界預期公布「中國政策白皮書」外,也使得其所面對重要的大陸政策調整,諸如陸生三法的修正、陸生納健保、陸配權益、陸資來台、兩岸監督條例的內容、服貿與貨貿的未来、如何參與亞投行等議題未被外界檢證,顯然兩岸議題在本次大選中「很政治但不政策」,甚為可惜。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