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紅觀察:德國性侵事件,其實是個很「本土」的問題

2016-02-01 06:30

? 人氣

德國警方出動水車驅離右翼抗議分子(美聯社)

德國警方出動水車驅離右翼抗議分子(美聯社)

在西方國家探究種族主義,多年觀察它的根源和表象,發現種族主義者反「外來者」的動機,很大一部份源于自身在各方面的焦慮和不安全感。仇外者正當化種族主義的項目之一,總包括了「外來者擾亂本地社會秩序,破壞原有社會結構」等等(最通用的語言是「他們不能融入社會」,「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格格不入」)。這文明對立論,是西方國家種族主義者的世界觀。對他們而言,「外來者」具有與本地差異太大的社會態度,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族群的並存無可避免地會造成混亂和危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德國卡隆火車站﹐最近數起性侵事件發生在附近 (白曉紅提供)
德國科隆火車站﹐最近數起性侵事件發生在附近 (白曉紅提供)

最近兩周以來歐洲各國對德國科隆發生的性侵事件的反應,就突出了文明對立論的種族觀。科隆事件的來隆去脈都還在等待調查(當局目前仍懷疑科隆事件可能是犯罪集團有組織的行動),許多社會大眾卻已以情緒做結論。仇外者更以這些事件映證「穆斯林男性對歐洲女性的威脅」之說。在媒體的應和之下,德國一般民眾對難民的支持度大為降低,民調顯示今日有百分之六十二的民眾認為難民人數太多:極右組織更乘機括大反難民,反穆斯林的街頭活動。在勒匹茲(Leipzig)這個城裡,極右組織「愛國的歐洲人反對西方的伊斯蘭化」(Pegida)動員了上百名種族主義份子,舉着「難民我們不歡迎你」的牌子示威。他們破壞少數民族人士經營的商店,並襲擊難民。有一位種族主義者甚至向媒體表示,「科隆事件雖對女性不利,但對我們的[宣傳]是有利的。」

德國極右組織Pegida街頭活動 (linksunten.indymedia.org 提供)
德國極右組織Pegida街頭活動 (linksunten.indymedia.org 提供)

默克爾(Angela Merkel)也在德國民意壓力下轉向,拒絕讓奧地利邊境的敘利亞難民進入。早已加強邊界管制的歐洲各國,更是抓緊機會,限制難民人數。奧地利右派的自由黨呼籲立即終止所有政治庇護的申請,這種主張已非僅少數人持有。瑞典加強邊界管制,以防止難民從丹麥進入,丹麥也立刻加強管制它和德國的邊界。原本彼此之間無邊境管制的歐盟國家,如今為了防制「外來者」,紛紛築起高牆。

在芬蘭,最近出現了種族主義份子利用科隆事件來騷擾難民的事件,極右組織在難民聚居處發動所謂的「保護芬蘭女性的巡邏」。就連遠在英國的獨立黨,也在利用科隆事件,聲稱「英國必需退出歐盟,否則結果將是無可控制的大量移民和類似科隆的事件」。科隆事件成為全歐的安全議題,它大為鞏固了「難民潮是歐盟面臨的最大危機」之說。

然而,如果我們理性地看待事情,就知道以科隆事件來概化難民人口,是沒有事實依據的。科隆的性侵者,怎能代表百萬名來自各個不同背景的庇護尋求者和難民呢?

性別歧視的種族化,其實向來是種族主義者的擅長:它將「外來者」對國族的假想威脅,從「他們搶走我們的工作」,延申到「他們侵犯我們的婦女」。當這種假想威脅從經濟層面括張到個人生活層面時,種族主義者就達到了徹底仇外的目的。在英國﹐極右份子就經常運用性別歧視的種族化,來做他們的反穆斯林,反難民的宣傳。比如,在英國的戀童痞犯罪事件中,本地白人戀童痞的人數總遠遠超過其他族群。但右翼媒體總是特別強調亞裔男性,特別是穆斯林男性之中的戀童痞罪犯,雖然他們是少數中的極少數。這些媒體塑造出「穆斯林男性多為戀童痞」的假象,而對本地白人戀童痞的犯罪事件則從不提種族/民族。英國極右份子依此發動了多次反穆斯林游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