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1983/10以來,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曾進行兩次重大的制度改革,首次為1997/7/1中國剛接管香港,隨後爆發亞洲金融風暴,港幣及恆生指數均面臨投機客狙擊,而金管局拋售美元捍衛聯繫匯率,同時未向銀行體系注資,促使港幣隔拆利率一度飆升至280%,港幣空頭部位被迫停損,但利率上揚加劇股市崩跌,在中國當局宣佈支持救市行動後,香港政府始大舉進入股票與期貨市場,恆生指數終回穩,其後金管局於1998/9祭出維護證券市場穩定的30點措施與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7項技術性措施,當中主要包括保證所有持牌銀行可按較好的匯率、即1美元兌7.75港幣的固定匯率賣出港幣,以及採取貼現窗取代流動資金調節機制、由金管局不時釐定基本利率,以避免利率過度波動等。
第二次匯率制度改革則是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美元進入下行趨勢,加上當時市場預期人民幣將升值,連帶對港幣亦抱持殷切期待,促使熱錢流入香港,金管局開始賣出港幣、擴大基礎貨幣,港幣拆款利率一路跌落低位。為因應港幣升值情況,金管局宣佈採取3項措施,(1)設定強方兌換保證匯率,也就是當港幣面臨升值壓力時,保證在1美元兌7.75港幣的匯率買入美元,(2)將弱方兌換保證匯率由原先的1美元兌7.8港幣放寬至1美元兌7.85港幣,(3)在強方與弱方兌換保證匯率區間內,金管局可選擇符合貨幣發行局制度運作機制來進行市場操作。
聯繫匯率制度不具政策獨立性,Fed升息與香港基本面相悖
以正常情況來說,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投機引起的匯率動盪相對較少,貨幣走勢穩定,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性、減少匯率波動成本,是香港成為國際貿易及金融中心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根據三元悖論,「資本自由流動」、「匯率穩定」、「貨幣政策獨立性」三個政策目標不可能同時達到,而聯繫匯率制度的最大缺點就是不具備貨幣政策獨立性,無法利用匯率來調控經濟,且利率主要跟隨美國市場波動,貨幣政策可能與香港經濟基本面脫節。
儘管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已順利度過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3年SARS、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等多次危機,但眼前再度迎來一個巨大的挑戰。2015/12/17 Fed啟動相隔近10年來首度升息,隔日香港金管局隨即跟進、上調基準利率1碼至0.75%(圖3),而在Fed展開升息前,3個月期美元Libor早已率先反應,2015/11、12累計飆升27.86個基點至0.6127%,美港短期利差由負轉正,1/6一度擴大至22.58個基點,資本流出香港的速度加快,成為造就此波港幣重貶的主要原因之一,亦促使港幣流動性緊張,3個月期港幣Hibor迅速攀升至0.6929%(圖4),與6個月期、1年期Hibor均創逾6年半新高,借貸利率大幅走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