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直接探測,更是歷盡艱辛。1960年代,美國馬里蘭大學的韋伯(Joseph Weber)製造鋁質實心圓柱「共振質量探測器」是第一架實際投入應用的重力波探測器,但是效果並不理想。
多年來,地面與太空的天文望遠鏡則是聚焦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試圖察覺重力波的效應。
2014年3月17日,哈佛─史密松天體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的天文學家宣布利用位於南極的「第二代宇宙泛星系偏振背景成像」(BICEP2)探測器,在CMB中觀測到重力波效應,但後來的分析驗證無法排除星際塵埃的可能。
另一種方法是觀測物體之間距離極細微的變化。重力波通過物體時,在其行進方向,會造成物體的伸展與擠壓。LIGO與其位於義大利的姊妹探測器「VIRGO」就是要探測這種效應。
1991年,麻省理工學院(MIT)與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的資助下開始建設LIGO。其主要部分是兩個互相垂直的長臂,每個臂長4000公尺,臂的末端懸掛著反射鏡,大功率雷射束在臂中來回反射大約50次,使等效臂長大大增加,形成干涉條紋。重力波會造成光程差發生變化,導致干涉條紋發生移動。
為了消除地震對系統帶來的干擾,LIGO光學裝置安裝在結構複雜的防振台上。為降低空氣分子熱運動的影響,內部抽成10的負12次方大氣壓的真空。此外LIGO還在路易斯安那州和華盛頓州建造兩個相同的探測器,彼此相距3000公里,只有兩個探測器同時接收到的資訊,才有可能是重力波的信號。
去年12月3日,個歐洲太空總署(ESA)的「雷射干涉太空天線開路者號」(LISA Pathfinder)發射升空,為ESA的「雷演化雷射干涉太空天線」(Evolved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eLISA)進行開路工作。eLISA就是一座重力波天文台,預計2034年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