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在東歐共黨垮台的三十年後,中歐大學(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將正式撤出匈牙利,落腳於維也納。
這個決定意味了一九年歐盟的兩大挑戰:一方面英國即將出走脫歐;另一方面,留在歐盟內的中、東歐新興民主國家,面臨民主與法治倒退。這兩項挑戰代表,號稱二十世紀最偉大政治工程的歐盟整合,以及其所代表的民主、法治與人權歐洲價值,不再為歐洲人所景仰,歐洲人的信心危機逐漸蔓延。
歐盟東擴防中東歐國家回俄國懷抱
一九八九年華勒沙(Lech Wałęsa)所領導的團結工聯取得合法地位後,東歐民主風潮逐漸蔓延。其後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民主國家相信著歷史的終結,民主制度將成為唯一政治選項。九二年《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即《歐盟條約》的最初版本)簽訂,歐盟正式成立。新誕生的歐盟面臨一個重要政治決定:如何避免從鐵幕中解放的中、東歐國家重回俄羅斯懷抱?因而將中、東歐國家納入歐盟家庭成了歐盟重要方針。歐盟會員國並確立了中、東歐國家加入歐盟的條件,即「哥本哈根標準」(Copenhagen Criteria)。這個要件明訂於《歐盟條約》第四十九條中,確保中、東歐國家逐漸走向民主轉型,維護法治,並朝向市場經濟。
然而,這個文件並未完全發揮功能。二○○四年歐盟進行史上最大的一次擴張,將中東歐國家、賽普勒斯與馬爾他納入聯盟成員。
中東歐國家的經濟逐漸成長、人民收入增加,但民主與法治並未相對應改善。隨著民粹主義的興起與極右派政黨的掌權,民主與法治的倒退成為了歐盟內部最大危機,其中又以波蘭與匈牙利最為嚴重。中歐大學的撤出則象徵著學術自由的消逝。
民主鞏固未伴隨經濟發展而來
○八年金融海嘯衝擊歐洲各國,一○年匈牙利的國會大選中,由奧班(Orbán Viktor)所領導的「青年民主主義者聯盟─匈牙利公民聯盟」(簡稱青民盟,Fidesz)與其盟友基督教民主人民黨取得超過三分之二的絕對多數。奧班因此展開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包含修改憲法、改造最高法院、打擊同性戀、排斥移民、限縮媒體、言論與學術自由、排斥多元主義以及打擊移民。奧班並強調自由主義(liberal)的民主已成過去,要將匈牙利打造成為基督教的非自由主義民主國家(illiberal democracy)。
而在波蘭,○一年孿生兄弟雅洛斯瓦夫.卡欽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與列赫.卡欽斯基(Lech Kaczyński)創立法律與正義黨(P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