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間只有中國一步一腳印地持續推進登月的「嫦娥工程」。在繼○七年嫦娥一號繞月成功和○九年撞擊月球之後,嫦娥三號在一三年帶上月球車「玉兔號」,在月球正面著陸登月成功,成為第三個登月國家。嫦娥五號在一四年繞月後返回地球,成為第三個航天器在繞月後能返回地球的國家。這次則輪到嫦娥四號帶上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登月成功,實現人類歷史上的突破。現在不但印度和日本的登月步伐都落在中國後面,就連美國也處於追趕中國的狀態。
中國在登月上的進展激發「第三次登月競爭」,與上兩波以科研、炫耀國力、比拚社會制度等非直接戰略因素為特徵的登月競爭相比,這次登月競爭要現實得多。第三次登月競爭可視為以戰略競爭為標誌。
這種情況出現的大背景是國際政治正經歷從國際合作到大國競爭的急劇轉變,民族主義已再次上升為國際主要矛盾,而科技發展也把太空競爭和星球大戰變為現實。川普在一七年要求太空總署把重返月球做為重中之重;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演講中讚揚太空「民族主義」;去年川普再命令組建太空軍。中國一五年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則把航天系統包括在內。
產業、軍事及地盤的競爭
具體而言,太空競爭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產業競爭。中國從制定嫦娥工程開始,已經把經濟利益放在重要位置,時任登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多次提及中國登月的目標之一,就是在月球上考察氦3礦的分布,最終要開採氦3。中國之所以把目標放在月球背面,也是因為月球背面氦3特別豐富之故。○七年,日本衛星撞擊月球時發現地球有豐富的稀有金屬,這帶來更大的經濟動力。在可見的將來,登月旅遊也將成為新的競爭項目。美國商業公司如SpaceX和藍色起源等都積極部署登月旅遊(和殖民)。
第二,軍事競爭。美國很早就提出在月球建立軍事基地的構想。但礙於一九六七年美蘇英三國簽訂《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政府層面此後絕少提出這方面的計畫。不過,建立月球科研基地卻是眾多科學家的夢想,且不受條約限制。○六年,在小布希提出「重返月球」時,美國太空總署提出過在二四年前建立月球科研基地的計畫。隨著「重返月球」在歐巴馬時代被廢棄,這個計畫也不了了之。值得指出的是,科學家出發點大都單純,可是在國際政治中,科研基地很有可能最後成為軍事基地的前奏。
中國倒是一早即不諱言地把在月球建立軍事基地做為目標。一三年嫦娥三號登月後,中國科工委相關專家就透露:「探月的最終目的是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未來可以在月球上建武器試驗場、軍用火箭燃料庫和導彈發射基地,打擊地球上敵對的軍事目標。」
第三,瓜分地盤。無論是產業競爭還是軍事競爭,最後的邏輯發展結果就是強國瓜分月球。
一九六七年的《外太空條約》規定:「各國不得通過主權要求,使用或占領等方法,以及其他任何措施,把外層空間(包括月球和其他天體)據為己有。」又規定:「禁止在天體建立軍事基地、設施和工事;禁止在天體試驗任何類型的武器以及進行軍事演習。」中日印等國家也陸續加入條約。
確保占據瓜分月球的有利地位
理論上說,條約沒有有效期,是永久的。但條約有兩個「漏洞」:第一,規定任何締約國都可以對條約提出修正。當然,修正須得到大多數國家同意才能通過,一般情況下比較困難。第二,任何國家都可以退出條約,只要提前一年通知即可。中國主動退出條約的可能性不大,但川普政府上台後對國際協議採取「合則保留,不合則退出」的態度,退出條約並非不可能。萬一美國退出,其他國家也沒有理由留在條約中。條約必然面對不是被修改就是被廢棄的兩難局面。
因此,在可見的未來,太空規則很可能大幅修訂。於是誰能先登月、多登月並占地盤,自然有利制定新的月球規則,確保占據瓜分月球的有利地位。中國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的最大意義當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