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以前曾受人幫助,現在我們有能力,是該回饋幫助人家了。(Time for Taiwan to feed back its love to the world)」這是路竹會員帽沿的一段話。世界這麼大,不要說一個小小的路竹會,就算台灣有更多的義務醫療非政府組織,救得完全球的難民嗎?路竹會長劉啟群表示,或許我們終究無法改變世界,但透過助人的行動,至少能確保你我善良的本心,不被世界改變。
「排隊等領美國援助的麵粉,穿著媽媽用麵粉袋改製的大內褲…,是許多3、4年級生兒時共同的回憶。」然而對劉啟群等人來說,受人點滴,便當湧泉以報;所以,受人幫助的回憶也不該僅止於回憶而已,而應隨著時間化為一種能量,一種把愛傳下去的力量!
美援時代記憶被喚醒 路竹會從原民部落前進海外義診
路竹會創立之初,乃源於近年國內多數地區醫療資源已漸充裕發達,唯有位在深山偏遠的原住民部落,仍難改一醫難求的窘境。「路竹」名稱的由來,也是因為當時每個月至少一次的義診活動,車隊每每總是必須沿著滿山竹林的蜿蜒山路而上的緣故。
那現在呢?國內的原民部落都不需要幫助了,所以路竹會等義務醫療團體,才轉而將人力物力送到國外第三世界國家?「當然不是!」劉啟群強調,路竹會目前平均每2個月會辦一次國外義診,但同一時間,該會每個月至少一次的原民部落義診行程,也從未停止過。
事實上,路竹會於1999年首度進行的海外義診,還是被動應外交部之邀,才勉力成行的。原來,當時還是台灣邦交國之一的馬其頓共和國爆發戰爭,數以千計馬其頓人民流離失所,只能暫以位在科索夫的難民營為家;惟難民營內各項生活所需,尤其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無數難民命懸一線。
「雖然助人都很快樂,但有能力幫助自家人,跟有能力幫助外人,那種欣慰的感覺與成就感,還是很不一樣的。」馬其頓義診行程,也喚起了劉啟群等人兒時接受美援的記憶,感恩、回饋、傳愛之心,也就此萌芽。
走出醫院診間 醫師響應義診「找回行醫初心」
「其實行醫人生很勞累,一上診就得迎接川流不息的病人,以致於常無法正常吃飯;晚上好不容易可以上床就寢,但想到次日關係病人生死的重要手術,又常輾轉反側。」一般人可能無法想像,每天把養生、健康掛在嘴邊的醫師,本身能常保安康的比例卻不多;更甚者,相關研究發現,醫師的平均壽命至少比一般人短10年!
「所以,能夠走出每天工作的醫院、診間,不時前進群山環繞的原民部落,甚至山窮水盡的非洲國家義診,雖然表面看起來,期間做的事情還是幫人看病,惟對終日忙碌的醫者來說,不但已是奢侈的休息與療癒,更是找回行醫初心的捷徑。」一名響應路竹會義診多年的醫學中心主任說。
人生來就註定要經歷生老病死、旦夕禍福,即使仁醫仁心,以救急扶傷為畢生職志,惟以世界之大,恐怕還是難以改變這個世上每天都有傷病者不治而終的憾事發生。但重要的是,助人行動本身的宣示意義,以及助人者那種不求改變世界,但求善我不被改變的信念。只要人人皆能以此為志,希望之火就不致熄滅,明天也會愈來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