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的糧食管理制度廢止,這讓JA全農傷透了腦筋。根據「減反政策」的規定,全國各地都必須減產一成的稻米,政府必須以每分地四萬日圓以上的補助款來抑制農民的反彈。
一九六九年日本全國大選當中,針對減反政策,自民黨承諾將以補償金處理,而獲得全農的支持。不過,大藏省在選後提出的方案卻是每分地兩萬一千日圓,全國共計七五○億日圓的補助方案。後來在自民黨幹事長「田中角榮」的運作下,每分地的補助款提高到三萬五千日圓,減產的稻田面積也從一五○萬公噸下降到一○○萬公噸,剩下的五十萬公噸的農地則變更地目轉變為住宅等用地。
◎為了保護國產米而開放進口米
我對GATT烏拉圭回合的談判仍記憶猶新。
經過世人的反省,國家自身的極端保護政策、經濟的區塊化是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在一九四七年起,二十三個國家共同發起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也就是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簡稱關貿總協)。隔年完成了組織章程的起草。日本在一九五五年加入總協。
GATT的宗旨是在多邊貿易的國際談判,協議降低關稅的稅率。一九八六年在烏拉圭的埃斯特角城(Punta del Este)召開了內閣幕僚會議,自此開始的國際談判通稱為「烏拉圭回合」或「烏拉圭協議」。
「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項目包含農業、紡織、服務業、智慧財產權等,對於十五個項目進行談判。在農業部分,各國達成降低保護自己國內農業的共識。
當年的時空背景是歐洲和美國在農產品貿易上對立。一九八○年代,歐洲從穀物的進口國轉變為出口國,和美國就成了競爭對手的關係。不論是歐洲各國還是美國,雙邊都為了有利農產品出口而進行農業的補貼政策,如何消除這些出口國的政策性補貼就成了談判的重點。
這裡當然也包括了進口國的關稅額度。
美國在農業項目的談判過程中,極力主張廢除非關稅的壁壘,改成關稅課稅,並逐年降低關稅的額度。
所謂「非關稅壁壘」,是指關稅商品以外的貿易限制手段。國家在進口時會限制進口數量並課以附加稅,常伴有繁瑣的行政和檢疫程序,也包含保護或扶植國內的產業相關補貼政策。
日本和美國之間的問題也包括了「稻米」。日本的稻米如前所述是由國家統一定價,這違反了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競爭的原則。
日美雙邊在稻米保護的議題上討論甚久,日本開列了許多條件,要求美國認可具某些特殊條件的農作物不列為關稅化對象。但是,雙邊做了條件交換,日本必須擴大最低進口量。也就是說,日本必須開放一定配額的稻米進口。
同時,日本在開放配額稻米後,還承諾對國內不輔導稻農轉作。
日本國內的稻米已生產過剩,應該進行轉作等生產調整。不過,政府在這些配額的美國稻米進口後卻未進行生產調整。
這些價格低廉的配額稻米,勢必會擠壓國產米的生存空間,所以日本將其中一部分做為加工之使用,其餘的有些當作畜牧業的飼料販售,有些則充當國際救援的物資。
換句話說,政府為了保護國內稻米,不得不開放進口市場不需要的稻米。
但是,這些對應的措施卻走歪了。
*作者弘兼憲史為日本知名漫畫家。本文選自他的非漫畫著作包括《島耕作農業論》(左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