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天堂,可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做些什麼,好讓這塊土地不致淪為地獄。」(Wir können aus der Erde keinen Himmel machen, aber jeder von uns kann etwas tun, daß sie nicht zur Hölle wird.)─弗里茲.鮑爾
德國這些年產出了兩部與追討納粹罪行有關的電影,都以法蘭克福總檢察署為背景,也都與一位擇善固執的法律人有關。一部是《大審判家》(Der Staat gegen Fritz Bauer,二○一五),另一部是《謊言迷宮》(Im Labyrinth des Schweigens,二○一四)。這兩部電影在二戰結束七十年後,再次探索了德國這一段陰暗的歷史。這也顯示了:不管過去多久,德國文化界仍不斷與法西斯的歷史殘留纏鬥著。
《大審判家》敘述德國戰後對於納粹戰犯窮追不捨的法蘭克福總檢察長弗里茲.鮑爾(Fritz Bauer),如何在全國公務系統都試圖掩蓋或遺忘這段歷史時,堅決以一人之力對抗整個國家。《謊言迷宮》也敘述了當時法蘭克福總檢察署在鮑爾的領導下,如何在每個人都沉默、甚至欺騙時,堅持穿透如山的檔案資料,撕開傷口表面的結痂,追求正義的落實。兩部片探索的議題嚴肅,但絕不沉悶,也很好地重現了上世紀五○年代那種百廢待興、陰暗又徬徨的戰後氛圍。
那個對抗國家的檢察官
鮑爾是在德國極為出名的檢察官。二○一四年我去了法蘭克福猶太博物館,參觀關於鮑爾生平的資料展「檢察官鮑爾」(Fritz Bauer. Der Staatsanwalt),讀到他努力要將納粹戰犯艾希曼(Adolf Eichmann)繩之以法,與德國及以色列情報單位多次書信往來的資料,對其嫉惡如仇、有所堅持的強烈法律人特質印象深刻,便開始蒐集資料,研究他的生平。
一般說來,檢察官不像法官會吸引媒體及社會高度關注,但鮑爾是個例外,他對司法正義的追求、對大屠殺的研究、對轉型正義的論述,甚至也成為學界注目的內容。鮑爾在早年就展現了他對於社會的熱情。他一九○三年出生於斯圖加特,與大哲學家黑格爾同鄉,而且就讀同一所中學,十七歲時加入社會民主黨,中學畢業後到海德堡、慕尼黑、杜賓根等地研讀法學以及神學,一九二七年取得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一九二四年及一九二八年通過兩階段國家司法考試,在威瑪共和時期成為法官。一九三三年納粹掌權後,他的政治立場及猶太出身,加上位居國家司法體系核心,成為納粹最先清除的對象。他被逮捕及審查,最後納粹通過的《重建職業公務員法》清除了政府中的猶太公務員,鮑爾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