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大選新敗之際,國民黨面臨前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挑戰,即將產生的新主席是否有能力帶領國民黨度過這個政治寒冬?
就制度面而言,主要的關鍵在於正面處理黨產與建立合理政治甄拔兩個議題上。在公民社會與轉型正義的訴求下,台灣民眾近年來所關注的政治議題,已從早期的經濟發展、言論自由轉為分配正義或人權保障深層內容,這意味人民不僅追求政治民主與物質的享受之餘,更希冀擁有有尊嚴的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黨產的處理似乎成為國民黨轉型的重要關卡。
客觀而言,黨產議題涉及複雜的歷史背景與法律專業,但關鍵在於態度。國民黨歷任主席多次聲明要正確處理不當黨產,但敷衍的態度不僅屢屢成為民進黨選舉時的政治提款機,也成為民眾對其不滿的主因。如今面對民進黨來勢洶洶的不當黨產條例的提案以及社會輿論的高度期盼,國民黨的最佳態度應該是誠實以對且正面公開處理,此舉不僅擺脫長久以來的政治枷鎖與魔戒,更可喚回早已遺落的黨格與渙散人心。
政治人才的甄拔與培養則是國民黨面臨的另一個難題。2014與2016年兩次大選的結果,證明國民黨政治家族所培養出來官富二代實難獲得台灣選民的認同,這意味其政治甄拔管道與政治精英的養成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國民黨必須重新建立吸引年輕人加入的品牌形象,如此才能建立注入新陳代謝的活力,因為長期壟斷黨內資源的派系與家族勢力往往是黨內從政者最大的障礙。
此外,如何系統性的栽培政治新秀也是重要課題。民進黨模式未必適用,但是黨內派系的良性競爭、政策幕僚的培育、發言人體系的栽培、選舉戰將的在地化與深耕蹲點...等人才甄補的內涵仍足以提供國民黨借鏡。近期國民黨青年世代匯集為「草鞋聯盟」的改革勢力,雖然提出不少改革建言,但對政治文化保守的國民黨造成什麼樣的化學變化與影響,仍有待觀察。
除了制度層面,黨內的路線的修整與調整也考驗著未來國民黨主席的政治智慧。去年選前的換柱風波與王金平列名不分區第一名的爭議,都突顯了本土派與外省幫之間既存路線之爭的事實,此一矛盾是否在即將到來的主席選舉中逐步發酵,引發各界的高度關注。
對於本土派而言,主要的限制在於欠卻足夠的政治高度與政策論述,特別在兩岸關係鮮少有所著墨,這從黃敏惠反對進行電視辯論的態度得到了某些解釋。但相對而言,本土派因多出身地方派系,因此對於政治節奏選舉議題的掌握擁有較強的敏感度,其所培養的政治新秀也開始投入基層選舉,以政治發展的角度而言則是國民黨中興不可或缺的政治資產。對於外省幫來說,主要的優勢則是擁有政治論述與政策規劃的能力,但是黃復興黨部的功能角色備受爭議,其兩岸論述又有新黨化的疑慮,洪秀柱是否能夠帶領日後的國民黨進行本土化的轉型,同時在中南部的基層獲得支持仍是問號。
國民黨主席選舉究竟是走向分裂還是團結中興的開始,端賴參選者的政治智慧,但從目前低迷且趨於邊緣化的新聞熱度來看,顯見仍有巨大的努力空間。再者,淪為在野的國民黨應該意識到,立法院與監督權才是未來主要的施展手腳的舞臺與武器,可能因為新政府尚未上臺,或是執政在野的角色難以調適,到目前為止,國民黨立委表現仍屬冬眠狀態。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