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曆除夕巧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因此即將到來的農曆豬年「兩頭無春」。這種情況非常非常少見,100年裡只有3次,分別是2019年2月4日、2057年2月3日、2076年2月4日。換句話說,過了今天,下一次得等到38年之後的2057年……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一般而言,此時天氣開始回暖,最寒冷的時刻過去,春天揭開序幕。但是天氣系統也很「春天」,三兩天就變換一次。台灣今天剛好鋒面通過,東北季風報到,北部宜蘭轉涼也會下雨,北部高溫下跌9到10度,其他地區也會有雨勢。
立春即太陽到達黃經315°之時,在陽曆每年2月3日至5日之間。中國民間有「立春一日, 百草回芽」,「立春一日, 水暖三分」,「吃了立春飯, 一天暖一天」等說法。
鞭春、咬春
立春在中國古代是重要節日,從漢朝開始,各級政府會於立春前一日在正門前東、西側放置用泥土塑造的耕人與耕牛像,象徵春天來臨,提醒農民準備春耕。起初只是靜態陳列,後來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有人扮演「勾芒神」手執楊柳或絲杖鞭打土牛,示意喚醒牛隻準備耕作,是謂「鞭春」。
另一個活動則是「咬春」,立春當天,用餅皮包裹生菜,做成春餅或春卷,大家分食,祈求身體健康,稱之為「咬春」。
根據古籍記載,立春有「三候」:
東風解凍:凍結於冬,遇春風而解散。不說「春風」而說「東風」,《呂氏春秋》:「東方屬木。」木,火母也,火氣溫,故解凍。
蟄蟲始振:蟄,藏也;振,動也;「蟄蟲」是冬藏之蟲,此時被驚醒,動而未出。
魚陟負冰:陟,升也;魚因水底暖,感知陽氣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負冰。
農曆豬年沒有「立春」也就是所謂的「兩頭無春」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農曆豬年為2019年2月5日至2020年1月24日,2019年的立春在2月4日,此時仍然是農曆狗年,2020年的立春同樣也在2月4日,但那時已經是農曆鼠年了。所以農曆豬年沒有「立春日」,也就是所謂的「兩頭無春」。
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兩頭無春」的年份在是「寡年」「盲年」,不適合嫁娶。不過天文專家明確表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曆法現象,大家不必過於擔心,古老傳說聽聽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