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書展今(12)日熱烈開跑,副總統陳建仁於開幕典禮致詞時表示,台灣1年出版將近4萬種書籍,有豐沛的創作能量。然而書出得多,要怎麼賣給讀者,在這個閱讀面對網路、戲劇、電影甚至電玩等其他娛樂活動挑戰的時代,是所有出版工作者最煩惱的憂慮,尤其在消費者越來越仰賴滑手機購物的時代,要如何賣書給讀者,又不受制於社群平台,更是不會有最佳解的大哉問。
獨立出版聯盟今日於國際書展,舉辦「出版寒冬」論壇,邀集各獨立出版社、獨立書店工作者,討論在國人購書金額持續下降情況下,小型出版業者的因應之道,會中,特別聚焦於社群網路對獨立出版界的影響。
國人購書金額續降 小型出版業因應
奇異果文創創意總監劉定綱首先指出,出版業長期依賴免費行銷,一般產業商品的成本裡,大概有3成是行銷費用,但出版界如果有花到1成,就已經是大書了,要花3成只有大型出版集團才能辦到,獨立出版則是仰賴大量創意,但這在近年臉書(FB)調降觸及率後,受到相當明顯影響。
對於網路行銷,劉定綱也談到,實體行銷包括書店擺放、書展擺攤等,有實際面對讀者的機會;數位行銷看不到讀者很多行為,且目前幾個大通路,都沒有提供相關數據給出版社,而現在出版社一半銷售是透過數位管道,無法得到相關資訊來調整策略,是不利狀況。
現在的人不閱讀?「閱讀的量有提升」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表示,他現在已經從FB轉到IG(Instagram)上經營,現在書籍銷售,不管紙本或電子都受到衝擊,但其實無法這樣就定論說,現在的人不閱讀。他認為,現在人閱讀的量其實有提升,有很多好網站,編輯的質量也在提升,人們常常手機滑一滑,3000字就讀完了;但現在問題是,送到人面前東西太多,喪失主控權,而身為編輯,除了賣書、賣版權,還有沒有能獲益方式?現在除了講書有多好外,好像不能講出來其他東西。
透過社群行銷 效益常勝發表會
陳夏民舉例,如他最近開始在IG上,把像書展開幕儀式、法蘭克福書展的重點、摘要,發布到限時動態上,目前帳號追蹤者大概有1700人,動態平常只有200、300人在看,但有些會有500、600人,可能就是讀者看到後,轉發給朋友。
陳夏民說,所以要思索怎麼把東西轉化成好玩的方式,並變成內容,但他呼籲,不要急著賺錢,要先有耐心跟讀者溝通 ,再慢慢用這個方式,去做書本或線下課程的推廣,用內容回應內容。
避風港文化負責人林家合則指出,舉辦發表會、座談會等實體活動,常常講師費、車馬費加一加就是1、2萬塊起跳,一本書250元,扣掉給通路的錢跟成本,其實很難回本,僅管可能會有後續口碑效應,但是一本書辦2、3場活動的經費,拿去FB等平台下廣告,效果往往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