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影視分鏡工作的意許提到,其實他在創作時,就知道這套作品已經要改成影集,於是很早就決定,不要走電視影像的風格,而加入更多拼貼風格的可能性,並找了許多20年代的插畫家作品來參考 ,像是Russel Patterson,這是德國20年代唯一來自美國的插畫家 ,是他很重要的參考來源。
當然,許多歷史建築,在創作的當下都已經被拆除,不復存在,意許只能花大量時間,在跳蚤店、古董市場找照片等參考資料,小說作者也有將當初的資料分享給他,但畢竟是很龐大的規模,「其實我當時壓力很大,因為同時知道有影集的團隊在,壓力很大,但也很享受過程。」他強調,影集開拍時,他已經畫好、進入最後上色階段,也就是說他的圖像創作,完全沒有受到影集影響。
「龐大的作業過程 已接近電影的製作等級」
大量的歷史資料搜集,還要進行文本的改編與圖像繪製,如此龐大的作業過程,也讓阮光民直呼,已經接近電影的製作等級;對於聽眾提問,是否有請助手協助,意許則表示,都是自己一人創作,所以很趕,一天要完成一頁,所以有時候一頁裡頭,只能有一個畫框會比較複雜,而後期太趕時,則有找朋友有來幫忙處理背景,讓他可以專注於人物,對此阮光民則分享,自己若是要畫同一場景的劇情,會先畫一個較大、完整的場景圖,再分別裁減下來,當作背景使用。
意許另外談到,德國其實在漫畫上並不是太蓬勃,大的漫畫家只有少數幾個,自己在創作期間,也要接插畫案維持生計,對此阮光民則補充,像歐洲很多漫畫家都不是全職,而且作業型態也不一樣,像意許這樣的模式,就是要3年畫一本,才有辦法達成的。
此外,台灣近來在歷史題材創作,尤其是漫畫領域,常有官方協助史料搜集,去年起並設立漫畫輔導金,但在德國,意許談到,民間方面,是有一些這樣的基金會提供協助,不過他並沒有使用,公部門方面,政府補助是到近2年才有,且2年才補助一次,在協助這部分,德國是可以更完善的;他認為,德國的藝術氛圍,還是著重在嚴肅藝術,對漫畫的重視程度並不高,所以他一直稱自己是圖像創作者,而不是漫畫家,作品也都是出版硬殼精裝本,要與一般漫畫家所區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