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二戰之後,中華民國何以成為四強?

2019-02-24 07:20

? 人氣

作者強調,中國在地面反攻方面的作用如此有限,實在不能單獨怪罪蔣中正與國軍將領們的「消極抗戰」。(資料照,取自網路)

作者強調,中國在地面反攻方面的作用如此有限,實在不能單獨怪罪蔣中正與國軍將領們的「消極抗戰」。(資料照,取自網路)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亞洲太平洋戰爭的本質,讓讀者們瞭解日本並沒有把中國當成「敵國」的事實。那麼中國既然不是日本的「敵國」,又如何在二戰結束之後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四強,甚至得以在美國的協助下收復於1895年割讓出去的失土台灣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答案很簡單,因為日本固然不把中國當成「敵國」,但是以美國還有英國為代表的同盟國還是把中國視為「盟國」看待。如此怪異的情況,其實極為類似1949年到1969年之間的兩岸關係。那個年代,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集團還有以美國為代表的自由世界,分別承認中共與台灣為代表各自陣營的中國政府。

在1941年到1945年這段時間,軸心國與同盟國也分別承認南京與重慶的國民政府為代表自己陣營的中國合法政權。由於日本與美國都需要中國,這種兩大交戰陣營同時承認國民政府為「盟國」的情況,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大陸歷史學者袁騰飛還曾為此表示,這樣的局面已經讓中國無法成為二戰的戰敗國。

那麼站在同盟國的角度上來看,何以中華民國能夠成為戰勝國?難道包括台灣與南海主權,還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都是盟國平白無故送給中國的嗎?這一切當然沒有那麼簡單,關於這個題目,我們要從軍事、政治還有戰後局勢三個層面考慮,才能得到完整的解答。

中華民國的軍事貢獻

過去一般人提到二戰時中國的貢獻,首先都會想到有100萬日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這確實是中華民國最顯而易見的功勞,否則這100萬日軍可以迅速被投入到太平洋戰場上,給美菲聯軍還有大英國協的軍隊施加更多壓力,這是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與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都不敢否認的。

邱吉爾。(維基百科)
作者認為,一般人提到二戰時中國的貢獻,首先都會想到有100萬日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這是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等人都不敢否認的。(資料照,維基百科)

羅斯福曾告訴自己當陸戰隊上尉的兒子詹姆士(James Roosevelt):「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且可以一直衝向中東。」

如果光是從牽制日軍的角度來看,中國確實是做到了,因為蔣中正從頭到尾沒有像日本人投降,沒有停止抵抗。但是如果從純粹的軍事觀點出發,那麼中國所發揮的效益即便不算不及格,確實也沒有讓盟軍滿意。原因是國軍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採取的都是消極防禦的姿態。

換言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美軍是希望國軍能夠扮演更積極主動的角色。除了必須要發動地面攻勢,從日軍手中收回淪陷區之外,中國還要成為美國陸軍航空軍用於轟炸日本本土的戰略基地。而在發動地面攻勢方面,顯然國軍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