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學非常著重發展學生「自由的個性」,本部將解說其養成特質之一「洞察力」。
英國社會學家多爾(Ronald Philip Dore)曾在其著作中探討亞洲教育與社會結構的現象,他提到,比起歐美先進國家,日、韓等亞洲國家社會普遍對「學歷」非常重視。
日本的孩子從年幼時就面臨各種考試,大人總是期待他們的成績能夠贏過別人,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因此孩子從童年生活開始就承受很大的壓力。一個人如果隨時都在跟別人競爭,等於是暗示自己「沒有對手就不用努力、也提不起勁」,也就失去了深入探究自我能力的機會。
能夠不在乎旁人、埋頭專注做一件事,就是對自己的內心深處傳遞一個訊息:學習是快樂的,就算遇到困難,也能很快想出別的方法繼續挑戰。
「自信」真正的意義
牛津大學的學生不在乎與別人競爭的勝敗,比起失敗或成功的結果論,他們更重視的是「贏過自己而不是別人」。
當然,他們有時也會以成績來觀察自己與別人的程度差異,但並不是像日本人那樣直接用成績或學力來評斷一個人的能力,也不會企圖以此分出優劣。他們接受的教育是培養冷靜思考如何自我磨練、未來又該如何發展的能力。
他們都知道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只靠競爭贏過別人才能產生自信的人,其實根本不懂「自信」真正的意義。換句話說,一個人會對自己充滿自信,並不是因為贏過對手,而是因為「在過去與現在的自己之間看到了成長」。
然而,日本的孩子只會在入學考試或才藝課這些「別人(或家長)」安排的「競技場」上競爭,而不懂得為自己打造「擂臺」。其實讓孩子最痛苦的並不是在競爭中敗退,而是感覺「可能會輸」的不安與恐懼。
如果我們有「自己的擂臺」,競爭的對象是自己,就不會產生無謂的恐懼,並養成任何事都可以隨著自己的步調進行的習慣。
知名花式滑冰選手淺田真央,曾經在奧運及世界盃留下輝煌成績。她這麼說過:「我早上起床後就滑冰,吃完飯後滑冰,睡醒後滑冰……我的生活一直就是這樣。我有時候會一心不二,朝著目標努力,就只是按部就班、盡力而為,突破各種瓶頸。」她還說:「我現在覺得『一如往常』是很重要的一句話。」這正反映出她在自己的「擂臺」上努力不懈,最後才得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唯有打造自己的「擂臺」,在那裡「與自己一較高下」,才能學到面對困難、從容應對的處事態度。
讓孩子找到自己的「擂臺」
那麼,父母該如何找到並打造可以讓孩子發揮實力、比他人更占優勢、「屬於自己的擂臺」呢?
你可以花一個星期的時間,每天跟孩子聊聊曾經埋頭做過什麼事、當時的狀況又如何。每一次大約花十五分鐘的時間,傾聽孩子訴說經驗、心裡的想法或當時的感覺,並且把這些內容寫在筆記本上。等過一段時間,再回頭跟孩子討論當時的體驗,與現在的自己比較看看,有什麼不一樣的成長與斬獲。
父母若是能常與孩子親近傾聽他們的興趣或感覺,也比較容易看出孩子想做什麼、未來可能適合從事什麼工作。讓孩子養成「和自己比較」的習慣,在自己擅長的「擂臺」上努力不懈,就能找出自己與別人競爭時的優勢,思索適合自己的戰略或競爭模式。
唯有幫助孩子找到能夠發揮個人最大實力的領域、學會有意義的競爭模式,才能長保自信。
作者介紹|岡田昭人
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所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出生於1967年,是第一位取得牛津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日本人。目前任教於東京外國語大學,自2015年起,擔任倫敦大學客座教授。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先覺出版《世界第一牛津式教養法:教出有自由個性與關鍵5力的孩子》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