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老師不會教怎麼消除煩惱…他從佛法領悟,只需調整6種生活態度便能離苦得樂

2018-06-20 05:20

? 人氣

學佛,主要因為人們想要離苦得樂。現行的教育體制比較現實,主要教導學生該如何提高個人在社會上的競爭力,內容大多是針對外在物質認知的基本知識,還有歷史、科學和數據上的學習,而華人教育更強調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但教學過程中很少認真探討過關於煩惱的議題。老師不會教導學生,煩惱到底是從何而生、該如何定義,也不教導要如何去除內心的煩惱,更沒人告訴學生,煩惱會帶來什麼過患?如何去對治煩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這種教育下成長的我們,通常不了解煩惱對生活帶來的影響,也不懂得如何解讀煩惱。但煩惱卻時時影響我們,與生活息息相關。

煩惱的存在,不但影響每個人的這一世,甚至會影響到來世。

正因為煩惱影響生活甚鉅,所以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把煩惱對自我的影響降到最低。

佛教有系統的教導該如何對治煩惱,特別是那爛陀寺的論述與教導。若能深入其中,我們才能夠學習如何去除內心的煩惱。

或許有人會疑惑:「如果人生中沒有煩惱,就像看黑白電視一樣單調乏味,豈不無趣?正因為人有許多不同的變化,例如愛心、貪心、瞋心、傲慢或藐視、攀比、屈就、隨便的存在,生活才豐富。如果煩惱能使生活變得有趣, 為什麼要去除它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想法是:生命很豐富,但不是煩惱讓生活有趣,而是愛讓生活充滿色彩。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煩惱,卻要愛。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生活中,我們不要煩惱,卻要愛。(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那麼到底該如何去除煩惱呢?以下是一些去除煩惱的方式。

一、不要貪,卻要愛

煩惱多起源於貪心、傲慢、藐視、攀比、屈就、隨便。

貪心和愛心,乍看之下很相似,但本質卻不同。貪心之中,「佔有」的成分居多;但是在之中更多的是「包容」。即使去除了煩惱,人生也不會像黑白電視一樣單調無趣,因為心中有愛,所以人生因為愛而豐富多彩。

二、要自信,不要傲慢

傲慢與自信兩件事,表面上看起來都像是將自己高高捧起,提升到某個高度而產生的心理狀態。然而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傲慢,因為傲慢會產生輕視之心,容易藐視他人。而藐視他人,則使別人受到傷害。但我們需要自信。

所謂的自信,是認知自我。因為了解自身的能力和經驗,明白自己的長處與短處,進而產生信心,提升自我認同。人生不需傲慢但要保留自信,我們應該要保留「沒有傲慢的自信」。

三、要競爭,不要攀比

跟他人攀比和與自己競爭,都與比較有關,但本質卻是雲泥之別。和別人比較,容易產生煩惱心和嫉妒,同時會衍生出瞧不起別人的心態, 但和自己競爭就沒有這些副作用。

如果我們是自我競爭,拿現在的自己和從前的自己比較,檢視今日的我是不是比以前更具有慈心與悲心,就不會因為和別人競爭而產生無窮煩惱,但卻可以留下自我競爭的善心、合作與推動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