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設大學後的教改遺毒:「6分就能上大學」讓台灣學生競爭力裹足不前

2019-03-25 09:50

? 人氣

我個人的看法則是,培養一技之長有其重要性。有些人適合念書,有些人不適合、也不喜歡念書,強迫他學習教科書上刻板的知識,的確倍感痛苦,還不如有一技之長,也可在社會生存。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近幾年招生時,我都會提醒國中畢業生是否真的想清楚自己適不適合讀高中?因為進高中考「好」大學其實是一條辛苦的路。如果確定讀高中,就必須認知一點:即使是不曾受「科舉」影響的西方先進國家在進入高等教育的過程,也都有門檻的限制,都需要考試來評鑑基本知識的累積程度,雖然,許多教科書的內容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用得到,但確實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歷程與軌跡。

我認為,我們有必要讓學生明瞭,不適合念書可以另謀發展,但不能過度否定傳統選才的方法與價值,如果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竟是倒過來強調讀書不重要,推行過程中又呈現曖昧不明的宣示,縱使這不是教育高層的本意,也會讓人拿著放大鏡檢視時,搖頭歎息。

此外,台灣過去410教改的遺毒—─廣設大學,讓一些資源、設備與師資,都跟不上標準的學院升格,成為高中升大的近路之一,降低了進入大學的門檻。而媒體的不當渲染,又帶給民眾一種「聯考6分就能上大學」的錯覺。

這樣的認知被建構之後,學生開始有了:「反正怎樣都能上大學,何必拼命讀書?」的消極想法。如今有了十二年國教的推波助瀾,以及社會新聞上放大了因課業壓力而造成不幸的個案,連家長都開始出現「書隨便念」的莫名心態。

如果家庭可以栽培孩子其餘適性的謀生能力也就罷了,如果不是,卻沒有意識到延遲及減少競爭的後果,不僅讓孩子跟不上學習的基本進程,更會在「適者生存」的現實社會中成為優先退敗的一方。

00
(圖/PIXABAY)

補教業不會因教改而消失

從1994年「410」教改的廣設大學到2014年「十二年國教」的免試升學,教育相關單位用政策的力量減緩學生的升學壓力,其內容上充滿抑制補習班成長的意味。諷刺的是,從「410教改」後的這20年間,國、高中的補習班數量何止倍數成長;而自十二年教改政策頒布後,補習班數量更屢創新高,未來可能呈現「指數成長」!

雖然隨著補教環境的商業化及競逐劣化,部分家長認知到把孩子寄託在補習班是錯誤的擇;社會上亦有觀點認為,補習班匯聚了來自相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若非龍鳳爭輝,即為蛇鼠一窩,在這樣的補習班環境、公開透明的成績列表與獎懲機制,可能會加劇孩子的學習壓力,或因群聚衍生誘惑使孩子脫離正軌,遭致反效果。於是,補教業成了「眾矢之的」,人人喊打。這股意欲壓縮補教業生存的聲音也促使教育管理單位打算利用政策來達到制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