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企業可能有很多元化的團隊,裡面有不同人種及國籍的人才。若水的團隊由身障者與非身障者組成,其中又有不同的障別,「過去對多元的定義很狹隘,可能只是不同的專業、國籍,現在發現,不同的障別,不也是正向的多元性?」陳潔如說。
社會層面上來說,身而為人,本就充滿多元性,一間企業也應該正常地展現一個社會的全貌。陳潔如體悟到「見山還是山」的心境,發現障別的多元性是一個優勢,讓身障夥伴們能夠相互截長補短,透過團隊的合作來打一場持久戰。
對一般企業來說,打持久戰就怕員工流動率高,團隊必須重新培養默契。陳潔如說,雖然若水的培訓成本高,但因為身障朋友流動率低,成本攤平下來比較,其實不一定比一般企業來得高。「身為一個社企,我們也得到了一些一般企業沒有的優勢。」她說。
不以身障就業為賣點,陳潔如:我們用產品說服客戶
對其他想要達到永續經營的社會企業,陳潔如也提供了她的建議:「要以產品說服客戶,而不是CSR(企業社會責任)。」
她說,在和客戶談合作時,若水不會一開始就把身障就業這件事點出來。「像BIM這樣複雜的技術,一般人會懷疑沒有相關背景的身障者能不能做得好——但如果對方是從產品來認識我們,就會知道我們不僅能做到,還能做得好。」她表示。
用結果來說服客戶,之後再繞回來說明公司的願景,才能達成穩定的合作關係。CSR或許可以導入第一桶金,但有沒有下一次誰都不知道。陳潔如表示:「若水的定位就是顧客的供應商。唯有持續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才能和客戶走得長久。」
對於未來五年若水的願景,陳潔如表示,若水一直在做的就是提供沒有得到資源的身障者就業機會。
對於BIM團隊來說,是協助出得了門的身障者,對於AI標記團隊來說,則是協助出不了門的身障者。
未來若水會努力創造一個商業模式,能讓兩者很完整地搭配起來。陳潔如說,目前已經有其他外國社企團隊來參觀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新的商業模式也能夠被推廣到亞洲其他國家,幫助更多的身障者們建立職涯,在工作上得到信心與肯定。
文/蔣曜宇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原標題:五年間失敗29次,淬煉出身障者AI軍團——若水執行長陳潔如專訪)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