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指揮常很激動?他們比手畫腳到底在幹嘛?愛樂者都該懂的小知識,原來好多人都誤會啦!

2019-03-24 08:10

? 人氣

過去五年半以首席指揮身分成功帶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指揮家吉博.瓦格,回答10個關於指揮的大哉問。(圖/MUZIK Air古典樂)

過去五年半以首席指揮身分成功帶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指揮家吉博.瓦格,回答10個關於指揮的大哉問。(圖/MUZIK Air古典樂)

指揮,在管弦樂團演出中,是愛樂者最重視的角色,但也可能是最容易被誤解的職業。「指揮不就是指拍子嗎?」「為何指揮要用指揮棒?」「指揮究竟在做什麼?」⋯⋯對於沒有樂團演奏經驗的人來說,關於「指揮」這件事,有太多太多的疑問,在本期受訪的各個指揮給予不同面向的回答前,《MUZIK》先邀請剛剛交棒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的指揮家吉博.瓦格(Gibert Varga),來為大家一一解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Q.0 在正式發問前,瓦格大師想特別先強調一事⋯⋯

指揮方式千千百百種,每一個指揮面對問題的解答也有所不同。在這邊的回答只是我個人的觀點,提供給大家參考,千萬不能把它們當成唯一解!

Q.1 指揮就是在樂團前打拍子嗎?

當然不是。而且我可以說,「指揮動作」是指揮工作裡最簡單、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指揮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回歸樂譜,你要熟讀這些譜,了解作曲家想表達什麼,然後再轉化到帶領樂團。「為音樂服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觀眾在音樂廳裡看到我們在舞台上的動作,只是指揮這份工作當中「最基礎」、「最微小」的一部分。

我要再特別強調一次,「指揮動作」跟「指揮技巧」不能直接畫上等號。「指揮動作」只是簡單的技巧,任何人受訓幾個月都能掌握,但「指揮技巧」遠遠是在這些比劃之外的事,重點是「為音樂服務」。

Q.2 身為愛樂者,我要怎樣看得懂指揮給的拍點呢?

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指揮的方式千百種,即便我今天在這裡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分解示範了,也只是我的方式。只要換另一個指揮,就有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對我而言,我偏好「有機的」指揮動作,比較柔軟、有彈性的,但當然,有些曲目本身個性十分強烈,譬如巴爾托克的《奇異的滿大人》序曲、或是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最終樂段等,就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帶領樂團。就像剛剛說的,要「為音樂服務」,一切都是音樂優先,再去考量用怎樣的方式表現。

如果你真的沒有樂團演奏經驗,但又很想要知道到底如何分辨「指揮動作」在幹嘛的話,有一個法則應該是完全不變的:每小節或是分段的第一拍永遠是往下,而最後一拍永遠是往上收回來。只要掌握這點,中間不管拍子多麼複雜,應該都可以看懂指揮給的拍點在哪裡。

Q.3 為何有時會看到指揮完全收手、停下動作,但樂團還是可以繼續演奏呢?

永遠要記得一開始講的,「指揮動作」只是「指揮技巧」的其中一部分。而指揮棒的動作,也只是指揮動作的一部分。除了指揮棒,指揮也會運用左手、臉部表情、身體動作,甚至是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只要能順利傳達給樂團,即便他停下所有動作,樂團一樣可以依循他的意志,往下演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