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醫師=人生勝利組?身兼醫師、妻子、新手媽媽的她,句句血淚曝女醫師「真實生活」

2019-04-01 13:18

? 人氣

許多人會認為身在白色巨塔中的醫生,跟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但卻忘了:「醫生也是人,醫生也有可能同時是一位妻子,或是一位媽媽。」(圖/女子學提供)

許多人會認為身在白色巨塔中的醫生,跟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但卻忘了:「醫生也是人,醫生也有可能同時是一位妻子,或是一位媽媽。」(圖/女子學提供)

大家對醫生的印象是什麼?嚴肅、不苟言笑、充滿威嚴?但這些既定的形象,在皮膚科王筱涵醫師身上,可是完全沾不上邊。也許,許多人會認為身在白色巨塔中的醫生,跟我們是不同世界的人,但卻忘了:「醫生也是人,醫生也有可能同時是一位妻子,或是一位媽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隱藏在白袍底下的醫生,生活的樣貌真的跟我們想像中不一樣嗎 ?

從醫讓她學會了覺察與細膩

談起如何進入醫界,王筱涵的答案很單純:「從小就各科表現均優,毅力和執行力十足,再加上個性細心、喜歡與人相處,因而走上從醫這條路。」後來在選填科別時,她選擇了「皮膚科」──一個同時擁有內科細膩思考與外科操作精準的科別。在皮膚科裡,雖然很少有死亡的意外,但很多都是難以根治、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像是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甚至痘痘、酒糟都需要長時間的用心治療。

王筱涵說進入皮膚科後,她遇過形形色色的病人,每次看著他們深受皮膚病的「苦海」中,真的很想要幫助他們盡速康復,但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要取得病人的信任,給予正確診斷和治療之外,還要有足夠的說服力去改變病人多年的生活習慣,並確保回家後會「乖乖聽話」,按照醫囑正確保健。像是青春痘的病人除了精確用藥,還要協助患者調整飲食作息、藥妝品使用的習慣;疼痛凍甲的人,接受指甲矯正術痊癒後,仍要持續長期追蹤、建立保養習慣,才能避免復發。

在這些過程中,「覺察他人」的能力非常重要,必須先從問診和聆聽開始,再透過細心地溝通去知悉病人的需要、想法和習慣,達成共識後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決策。然而,不只在工作上,王筱涵也將「自我覺察」這個習慣帶入了自己的生活裡。

在醫生的職涯中,也常常與國外醫師交流、探討學術研究。(圖/女子學提供)
在醫生的職涯中,也常常與國外醫師交流、探討學術研究。(圖/女子學提供)

馬不停蹄的忙碌生活

如同所有的新手媽媽一樣,王筱涵在孩子誕生後也面臨工作和家庭間的平衡問題,且醫生的身分更加劇了抉擇的難度:「要不要辭職專心帶孩子?」、「過幾年醫師執照又不會消失,到時候再回來也不遲啊!」種種的聲音在腦子裡打轉,加上週遭親友紛亂的意見和聲音,頓時讓她感到壓力沉重如山。

就算是醫生,同樣也會遇到職業婦女與家庭抗衡的問題。(圖/女子學提供)
就算是醫生,同樣也會遇到職業婦女與家庭抗衡的問題。(圖/女子學提供)

幾經思考與先生溝通後,王筱涵再次決定抓取「中間值」。她放棄了一些門診的時間,用平均3 天半工作、3 天半顧孩子的緊密安排,來填滿每個星期,對她來說,陪伴孩子成長很重要,尤其孩子又是「磨娘精型」的高敏感、高需求寶寶,需要許多的耐心和引導,但完全照顧孩子又會失去太多自我,於取捨之間重新拿捏生活事務的重量。正當一切慢慢步上軌道後,一年前懷了第二胎,讓好不容易習慣的模式,又得再次調整

王筱涵一家四口。(圖/女子學提供)
王筱涵一家四口。(圖/女子學提供)

懷第二胎時,剛好是王筱涵在研究所報告、論文最多的時期。有了第一胎手忙腳亂的經驗,她已經學會把時間切割得很細緻,每個 5 分鐘的片段都在思索安排不同的事情,腦袋無時無刻都在轉著、緊鑼密鼓地計畫著下一步(multi-tasking),比方何時要幫病人手術、何時要去擠母奶、何時要趕回家帶孩子去公園、空檔要準備研究所的報告……盡量有效率地將每件事處理得盡善盡美。當然,壓力一直都會在,重要的是要「覺察」自我與身邊家人的情緒,何時應該溝通、應該休息、自我調適,也是在不停的拉扯中學習來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