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後,財富的累積卻讓願景遠離。現實變動得太迅速,戀人們的時間不再屬於彼此,有可能在轉身間就已消逝,所以 90 年代的愛情觀要的是「過把癮就死」,愛情不再是努力就「可獲得的」,只能以非理性的方式獲得。對愛情還有憧憬的紅男綠女們如此熱烈地追憶,有更多的是逃離現實的渴望。
在走到了現代之後,愛情天秤上擺放的都是金錢——戀人們之間再也沒有甜美的想像,只能嘗試無關愛情的婚姻,而取代的是日漸頑強的愛情拜物教。
「這就是上海,它這樣微妙地維持著所有人的白日夢,它在浩瀚遼闊的天空上懸浮著一架巨大的天秤,讓這座城市維持著一種永不傾斜、永遠公平的,不公平。」
近年在中國火紅的《小時代》即反映了這種社會氛圍,它赤裸裸地表達了鍍金時代下的精神失重。人們將「物質」作為精神的救生圈,致使拜物教登堂入室,成為大眾信仰。
是什麼毀掉了中國人的愛情?
過年時我的微信朋友圈裏全是對上海「孔雀女」的討論——家境小康的上海姑娘,交了一個從江西來的男朋友,雖然小伙子工作能力不錯,但沒有家世背景支援,估計未來幾年內沒法在上海置產。而姑娘的父母因為擔心女兒沒法過上好日子,屢屢反對姑娘與貧窮外地人在一起。
姑娘在男友再三要求下,今年過年時她跟著男方回到老家過年。沒想到在昏暗燈光下,先映入眼裡的是油膩膩桌上,以簡陋的餐具盛滿不明所以的混合物,外加如祭祀般直立在米飯上的筷子。看到這桌如殘羹的年夜飯,姑娘當場「撕臉」,直接告別男友,連夜搭車逃回上海。
無法忍受農村貧困的上海姑娘把這段逃跑故事放上網路以後,有人指責姑娘沒教養,也有人感慨姑娘嫌貧愛富:「最心疼他的父母,那一份深深的自責與悲涼,老天欠他們一個好兒媳!」
這熱烈討論象徵了愛情似乎只剩下功利的考量。大家眼裡盯的不是「白富美」就是「高富帥」,戀愛不得不與金錢相依。有許多人認為,現在中國女孩子要的就是「票子、 房子、車子」,似乎當男人有了這些,才能順利得到「妻子、孩子」。
但思想的背後是社會制度與經濟基礎。因此,譴責愛情物質主義、譴責婚姻功利主義,甚至譴責中國女孩眼裡只剩下錢,這種道德指責是膚淺的,而忽略了表象後的結構。
從這個故事我看到的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社會貧富分化程度太高了,所以很多人開始拿婚姻當捷徑,期待能在婚後改變生活品質,進入比較高的社會階層,如果能夠選擇,誰想成為那百事哀的貧賤夫妻呢?80 年代相信的人性是共同努力後的理想,而新世紀以來的人性則是想過上好日子的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