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找工作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通常會列出一些自己的條件:例如跟自己的興趣有關的工作、符合所學的工作、薪資福利符合期待的工作等等。如果「喜歡的工作」還能跟「擅長的工作」重疊,那就更棒了,一定每天都能很開心地去上班吧!
初入職場的新鮮人比較容易在找工作時發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到底自己喜歡做什麼呢?」高中跟大學如果只找到一個興趣的大方向,好像什麼都可以試試看,那這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進職場以後就要在自己最精華年紀,以半年、一年以上的時間為單位「測試」自己到底適不適合一份工作,值得嗎?
此外,大家在人力銀行網站瀏覽時往往會發現,能選擇的工作只能滿足自己某些「對工作的期待」。例如「喜歡的工作」、「有挑戰性的工作」,滿足了其中一個條件,其他的條件卻達不到期待,甚至遠遠跟期待相反,反倒成了影響自己作決定的因素。也許是工作內容符合個人所長,薪水卻不足以支付自己的生活開銷、或是工作內容可接受、時薪也不錯,卻是兼差工作等等。當遇到這樣的狀況時,你會怎麼選擇呢?
問:
冒牌生你好,我是個正在讀碩士的大學生,有2個問題想問問你,可以幫我看看嗎?謝謝。第一個問題是,大學畢業,不想從事或找不到和所學相關的行業,對自己的興趣又不了解,應該怎麼辦?再來就是,如果喜歡的工作薪資遠遠不如現在的工作該怎麼辦?
冒牌生答:
這個有兩個回答的面向。首先,若你還沒有大學畢業,找不到自己想要做的,真的不要荒廢暑假和寒假的時間。
我自己的經驗是,在假期去體驗憧憬的產業。比如,我曾經很嚮往會計產業,後來在我大二的時候回台灣暑假,透過人力銀行找到世界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PWC做工讀,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更全面的解產業狀況,跟正在業界工作的前輩們攀談,後來才發現,那不是我喜歡的,回到學校後再調整學習方向。
每年我都會給自己兩次機會(寒、暑假)嘗試有興趣的產業,這樣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別等到出社會了真要步入職場的時候才去嘗試。
另一個回答的面向,會針對已經大學畢業了那怎麼辦?
說得實際一點,職涯發展沒有人規定選了以後就不能再更改,先求有,再求好;如果真的不喜歡,我還是會先找個工作糊口飯吃,但一邊工作一邊思考自己真的想要做的事情,等到存了一點錢,會更有選擇的權利和底氣。
我曾遇過一個女孩,她喜歡做甜點,但父母並不支持,認為與其做那些在廚房辛苦的工作,不如做個可以在辦公室吹冷氣的白領。
她在學生時代就依照著父母的期望去做,出社會後,存了三年的錢,25歲那年獨自前往法國藍帶廚房,學做甜點,現在學成歸國又過了三年,已經成為了甜點師傅,在台北101附近開了一家小小的咖啡店,每天與自己最愛的甜點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