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不是在寫你做過什麼,而證明你能做什麼!職場專家教秘訣,讓面試官30秒瞭解你

2019-05-16 12:45

? 人氣

最近又到了大學、研究所學生畢業投履歷的時候了(其實已經晚了 ),甚至這一陣子風行的企業實習,更將撰寫一份好履歷的時間點又提早了幾年,這讓人不僅要思考一下「你準備好了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而你的履歷可以回答下面這三個問題嗎?「你在自己的履歷中有好好傳達出自己的價值嗎?」、「你能讓面試官在現場就開始想像你未來在公司中的工作規劃嗎?」「你的履歷能讓面試官在三分鐘內就了解你嗎?」如果,你對這樣的問題的回答是問號,那請你繼續看下去了。

描述架構

日前認識的一些學生中,有幾位優秀的同學因為暑期實行將他們自己的履歷寄給我,和我一起討論他們的履歷。其實我們不難猜想積極進行暑期實習的學生其實本身都有相當好的經歷(ex:國內外志工服務、企劃各式活動等),也因此如何精準的描述出自身經歷對這樣的學生更為重要,因為豐富的經歷更需要扼要的表達,否則只會變成一份長篇大論讓人喪失耐性的履歷,所以我總是建議他們可以使用概念(S.T.A.R)說明架構來精準扼要地描述他們的過往經歷。

STAR 原則,也就是使用 Situation(情況)、Task(任務)、Action(行動)和Result(結果)這四個面相來陳述自我經驗的方式, 是一種資料的陳述方式:整齊、具體、明確。

情況與任務(通常會一併描述):通常會建議他們找出「限制條件」來加強這樣的說明。例如,臨危受命只有兩周的時間要建立15人的團隊,而且團隊屬性需要企劃、行銷和專案執行特性的角色分類。

行動:則是可以以自身扮演的角色與執行計劃來描述。例如,在團隊中扮演執行規劃的角色,立即盤點各系所學生的專業能力並與既有社團成員系所配對,已完成兩周內招募團隊的工作。

結果: 就是執行結果的描述,而重點則是在是否可以量化描述自己工作與品質相關的描述的成果。例如,最終完成團隊招募:四位企劃成員、五位行銷成員,均有四五次籌備的社團經驗。

利用這樣的寫作架構,就可以明確的表達出自己的經歷、角色與貢獻,會比很多散文式的描述有更明確與具體。只是,即便是有了STAR的架構其實只是在「整理」自己的經歷,只是整理而已,沒有行銷的意義在其中。我們應該要把自己當成產品來看待,更要把自己當作銷售業務來看待,而有人會把產品操作說明當作是行銷的主要開場嗎?

寫作細節(行銷概念)

面試與履歷的目的是告訴對方你可以提供什麼樣的服務,而不是你參與過什麼樣的經驗。參與只是佐證資料,但是面試者往往把證據放在面試的開頭。履歷的開頭應該是產品特色說明,也就是你這些經歷所累積下來的能力說明!而不是經歷說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孫治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