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跟他交換立場與身分,也許你也會做出那些令自己痛苦的事情喔,別覺得不可能,俗話說「換了位子,換了腦袋」,在家庭關係中,也是如此啊!所以才會有個說法是,「受過虐待的媳婦,後來往往也成為嚴厲的婆婆」,身為媳婦時不以為然的事情,等辛苦熬成婆婆後,是否也能寬待兒子的太太呢?
在這世界上,令人深痛惡絕的大壞人不多,如果遇上了,恨起來也痛痛快快,但令人為難的,往往是對方的身分是我們的家人,而且是好人,他們不是全然的壞,只是在某些地方,非常礙眼,那礙眼的部分,隨著我們的注視,如水中的漣漪,不斷在心湖中放大、放大,直到無邊無際,吃掉所有包容的可能。
人人都有苦水想要吐,如何在吐露心聲時,讓在家庭中,我們最親、最愛的人不會受傷,甚至理解我們的想法,是我們想要且該追求的的境界。在書裡提供的解決之道或是表達方式,很值得學習,學到了你會受惠一輩子,像是:
不要否定別人的選擇(不論是事情或者是對象),當你在否定他的選擇時,你也在否定他這個人。
一旦對方說出自己為什麼生氣時,你要能溫暖地回應:「你一定很難過吧」,用同理心讓對話繼續開展,不讓對方活在恐懼坦露自己情緒的壓力裡。
造成人生不幸的理由之一,往往來自與他人的比較,一項又一項的比較,會抹煞親密關係。
書中有一個很棒的觀念,顛覆台灣傳統的價值觀,作者認為不要在家庭中拼命追求犧牲,一個犧牲自己幸福,養大小孩的寡母,小孩身上的壓力會非常沉重。對東方人來說,寡母的付出令人尊敬,對西方來說,卻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所有的犧牲,總藏著許多怨懟,請把你自己的快樂放在人生序位的最前面,這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孩子學到你追求快樂的態度,而不是讓他學會唯有犧牲,才會得到尊重的價值觀。
也許,我們都曾經在家庭中受過傷,那個傷的原點是愛,撕裂點是「渴求卻未得」,如何讓傷口癒合,讓關係更好,絕對不是透過指責,而是更多的同理心。
家庭的幸福不在外在條件,而是尊重包容與溝通,當家人在一起時,感到愉快、自在,這樣的家庭氣氛是最美、也最奢華的裝潢,值得我們去努力,去修正、去學習。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黃大米說說話(個人部落格/facebook;原標題:在家裡裡面有愛也有傷愛 手足之間往往藏著隱性的競爭)。目前已出版《若你委屈自己,任誰都能刻薄你:小資世代突破盲腸的30個人生亮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