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國際奧會和國際足總喜歡誇大全球觀眾人數,但觀眾的確很多。真正的問題不是觀眾到底有5億還是40億,而是觀眾到底關注的是主辦國的觀光美景,還是比賽的結果。要讓有經濟能力去觀光或投資的人青睞,你就要給人好印象。比方說,墨西哥在辦完1968年夏季奧運後,真的有讓人印象比較好嗎?要記得墨西哥軍方在奧運之前才剛屠殺了200多個學生,奧運期間又發生美國黑人運動員抗議事件,而電視台在轉播期間又不斷播出嚴重空氣污染的畫面。同樣的問題也適用於1972年的慕尼黑、1976年的蒙特利爾、1980年的莫斯科、1996年的亞特蘭大、2004年的雅典、2008年的北京、2014年的索契或2014年的巴西。
學者瑞其(J. R. Brent Ritche)和史密斯(Brian H. Smith) 在1991年針對1988年卡加利冬奧的研究指出,大部份人對卡加利的印象就是很冷而已。兩人也發現,雖然很多人都知道1988年冬奧的主辦城市是卡加利,但一年之後就幾乎沒人記得了。兩人的結論是,主辦城市「給人的印象在短時間內就會急速消失」。
不管主辦國或主辦城市有多吸引人,主辦比賽本身就有不確定性和風險:天氣也許不好、群眾抗議事件可能層出不窮、恐怖攻擊可能會發生、交通混亂可能會引發民怨。對於普遍貧窮、污染嚴重、氣候多變、政治專制、貪污腐化及基礎建設落後的國家來說,風險真的非常大。
「歐洲觀光協會」(ETOA)做過幾份關於奧運對觀光業影響的研究,結論都是悲觀的。歐洲觀光協會認為,奧運和世界杯的觀眾是為了看比賽而來的,並不是為了觀光。例如,2012年倫敦奧運時,運動迷雖然到了倫敦,卻沒有去看戲聽歌劇、去現代美術館、大英博物館、白金漢宮或海德公園。他們只是到東倫敦去看比賽。等他們回國之後,他們可能會向親朋好友描述比賽有多精彩,但比賽只是暫時的,沒有人會因為2012年的精彩比賽而在2015年回到倫敦觀光。來看奧運的人未必會提到倫敦有什麼好玩的,但他們很可能會提到旅館和餐廳有多貴,交通有多壞。
歐洲觀光協會認為觀光業最好的廣告方法就是口碑,而口碑在超大型賽會時起不了作用。當運動迷取代了會去傳頌某個國家有多好玩的傳統觀光客時,對觀光業反而會有負面影響。歐洲觀光協會在2010年的報告中說:
從漢城奧運開始,所有主辦城都有後奧運時期的萎縮現象。正如我們在2006年指出的,奧運會改變觀光客的成份。奧運觀光客和一般觀光客的行為模式不同。他們不會去看風景,不會去劇院,也不會到海灘遊玩。他們就是來看比賽的。
這對其後的觀光需求會有致命的影響。口碑是讓人有意願來觀光的最主要原因。一旦觀光客不敢來了,這種動力就失去了,觀光行銷也就窒息了。這種損失遠大於你有多少電視觀眾,他們的人數和觀光潛力都被過份誇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