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日本境外全世界保留最完整的神社,坐落在台灣的...

2016-08-10 07:00

? 人氣

無意間,我聽見一位台灣團的老婦,一臉神采奕奕地跟身旁一位年輕女子說:「這雨真是奇怪,每次只要我到廟裡拜拜,就會遇到落雨,是興旺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天我路過的桃園神社沒有下雨,有雨的日子根本不可能走到神社來,我不喜歡淒風苦雨。

花了短暫時間,我把這座神社仔細瀏覽一遍,幾幢日式建物,清清幽幽,寧靜祥和,神社內殿遺留的古蹟不多,可惜大都被歷史的後來者破壞了,如今還能留下一些陳跡,靜靜矗立在虎頭山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圖/聯合文學提供)
神社本殿(圖/聯合文學提供)

極力剷除與滅絕前朝遺留下來的異己建物,向來便是漢民族的本色,這就遑諭曾經治理台灣五十年,日本官府的各項建設了。桃園神社能安然躲過被完全滅跡的浩劫,勉強留存下來,必然是不可思議的奇蹟了!

我在告示牌前面詳細閱讀了關於這座神社創建的沿革解說,這是旅行者必然的動作,我想從告示牌的文字說明進一步認識桃園的歷史。歷史文化,恆常被寫在寺院或寺廟的建築裡。

桃園神社於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建造落成,由日人春田直信設計,目的在庇護桃園轄區民眾。社格明定為縣社的桃園神社,除了奉祀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再加祀掌管五穀豐收的豐受大神及明治天皇。

神社的設計融合了唐式、日式、台式的建築風格、藝術美學和精緻工法。現存本殿、拜殿、社務所、手水舍、鳥居及石獻燈,保存規模上稱完備,為了建築品質,其地景規劃、設計、材料選用,特選宜蘭深山的台灣檜木,所以建物仍能保存至今,少有損壞,這跟施工手法皆屬上乘,以嵌接方式固定樑柱,不施釘子有關。再說,屋頂採用歇山頂,呈現莊嚴古雅外貌,斑斕可觀。

(圖/聯合文學提供)
神社拜殿(圖/聯合文學提供)

國民黨政府遷台後,桃園神社權充「新竹縣忠烈祠」,一九五〇年更名「桃園縣忠烈祠」。主祀神改為鄭成功、劉永福、邱逢甲,並在大殿設置反清、抗日烈士靈位。

(圖/聯合文學提供)
神社拜殿後側(圖/聯合文學提供)

十分諷刺的歷史。

一九八五年,桃園神社因乏人管理,年久失修,縣政府計畫夷為平地,重建鋼筋水泥結構的中國宮殿式建築,並進行公開競圖,消息傳出,輿論及學術界譁然不已,各界激烈爭論。直到一九九四年,神社終被完全保存下來,縣政府耗資新台幣八百多萬元加以整修,桃園神社才得以正式被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獲得永久保護。

文獻資料說,所幸這期間大多數人能用比較客觀而精確的態度看待歷史,保存歷史,見證文化的藝術價值。

上石階、下石階,不累,不累,我想起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一段到寺院參禪的往事。

向來主張靈魂獨立和自由的夏目漱石,曾經到鎌倉的歸源院參禪,意圖透過禪修尋找解脫心靈受困之道,直到隔年一月,未及一個月,仍舊失敗。

參禪不成,他把經驗移植到長篇小說《門》,詳盡描述主角宗助參禪的心境與過程。宗助為了過去的罪過,內心始終不得安寧,只好前往鎌倉參禪,意欲追求「風吹碧落浮雲盡,月上青山玉一團」的平和境界。禪師提問,父母未生他之前,他的本來面目究竟為何?冥思深慮了半天,宗助依然不得其解,最終灰心喪氣地步出寺院山門;就在宗助回頭想再度敲啟山門時,已無人回應。

小說表露宗助對參禪的失望,也等於說明夏目漱石對參禪的失望。當然,宗助的感受並不完全等同現實世界中,夏目漱石對參禪的失望。當然,宗助的感受並不完全等同現實世界中,夏目漱石的感受,不過宗助的感受卻深刻透露出夏目在鎌倉參禪失敗的體驗。

夏目漱石後來為文敘述:「我不知道禪是什麼?從前參拜鎌倉的宗演上人時,他問我父母未生我之前,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我瞠目結舌,不知如何應答。我是個未曾見過自己本來面目的門外漢。」

參禪一如閱覽歷史,豈能一知半解,不知不解,如若一知半解,不如不解。這樣看來,我雖然來到桃園神社參訪,確乎也是個對桃園文化與桃園歷史不了解的門外漢了。

(圖/聯合文學提供)
神社老松樹(圖/聯合文學提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聯合文學《國門之都:人文地景紀行之桃園再發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