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別人說好,或許從以前的困難,到現在的容易,但說好的背後,是一種想要參與,追求每件事物有用之面的想法,批判對於這個年紀的自己有時候實在是無濟於事,甚至顯得有點幼稚,雖然時常依然如此,但更多時候轉而期望尋找每件事有用的面向,突然覺得生活多了許多角度可以觀看了,世界也稍大了一些。
第三:情緒智商的表現更勝於智能表現
變老的代價,應該是更懂得與社會與人相處,而所謂的社交技巧應該懂得更多。而與人相處最依賴的是情緒的調整與認識,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與變數,往往是我們生活中負面情緒的來源,或許二十出頭或更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很任性地不在乎一切,想把情緒表露無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或許會更在乎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存與廢,你不會再認為任何友誼都是可以虛霍無度的,而選擇任何相處也都不再那麼毫無表留了,因為開始同理別人的感受,你會變得比較收斂,有時候或許調適不好感覺像是壓抑。
但情緒的調整與表現合宜,或許是三十歲的我們最值得問自己的問題,我是否因歲月增加成熟了,而情緒更穩定了,表現更合宜了。如果是我自己這或許是表現比較差的,有時候內心還是很容易因為相處而產生不滿與憤怒,但好在比起二十出頭的自己,可能有好些了吧!
很多人會哀悼三十歲的到來,自己被逼得從稚嫩必須轉向更多承擔,而自己的生活也不再是想要怎樣就怎樣的生活,好像一切都需要未來老年時期開始準備,一切都需要穩定的狀態。但其實現實中,那個差異不會如此的大,你可以在三十歲依然保持開放心態,保持想要嘗試的態度,沒有人會覺得你很怪,而是覺得你更成熟。
在與人相處、在工作與否、在是否進入下一階段的人生上,我們可能會走向更保守更窄的狀態,但也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因為智慧的增長,找到平衡自己情緒的方式,而不吝嗇於嘗試。
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呢?不論是現在幾歲,你是否已經結婚、還是在某條路上努力,三十歲的時候,我在做什麼?
撰文|麥志綱
臨床心理師,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所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三十歲的時候,你在做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