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0年來總是敢怒不敢言,失去人生自主權,卻歸咎於命…
更甚者甚至直到步入中年,步入職場、脫離原生家庭後,這樣迎合他人、看他人眼色,不敢表達自己想法、意見,進而委曲求全的行為模式仍會持續發生。溫閔凱醫師分享,過去門診就曾收治一名年近50歲的婦人,因飽受失眠、憂鬱苦惱而就醫,在幾次的諮詢下發現,該名婦人曾有多次自殘的經驗。
為了瞭解該名婦人的心結為何,於是便進一步和她詳談她的婚姻生活、家庭環境背景,在仔細詢問下才發現,原來該名婦人的爸爸、媽媽都是職業軍人,從小要求孩子要非常有禮貌、有規矩,規律作息,規則、做事一板一眼。
小時候父母和她談話的內容,不是課業成績、就是未來一樣要當個軍人,從小大到不曾給過太多的情緒肯定和讚美,只有自己考100分,被親戚、外人稱讚優秀、聽話時,爸媽臉上才會有些許笑容。而為了讓自己在爸媽眼中有存在感,於是從小就學會主動看雙親眼色、迎合他們的喜好。
高中第一志願更是依照爸媽心願填了軍校,一路妥協直到畢業,都如願照著父母的規劃成為職業軍人。自己的結婚對象也是爸爸挑過後,要她交往、要她嫁,就嫁了。就連經歷了老公外遇、酒後家暴,雖然曾一度自殘,但習慣委屈求全的她,也都一一隱忍下來,但她卻認份的說:「這可能是命吧!」。
年近50才學會為自己而活 試著為自己著想、表達意見,改善家庭關係
直到我跟她說了一句話,「你最大的問題,是你從小到大都是為了別人而活,而不是為自己而活。」讓她有很大的情緒反應,才驚覺原來自己這輩子都為爸媽、為朋友,結婚後為先生、小孩而活,永遠都在在乎別人的看法,從來沒有站在自己的立場替自己著想。
所以建議她除了進行藥物治療,更應從心理治療著手,來把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找回來!其中,就是每天為自己做一件事,例如,過去買菜都是買老公、小孩愛吃的,改成買自己喜歡的菜色。或者是,給自己一段靜下心獨處、什麼都不做的時間,不管是坐在便利商店或咖啡廳,單純看著外面行人什麼都不想、放鬆一下都可以。
溫閔凱醫師指出,逐漸的該名婦人每次回診時,笑容慢慢的變多了,也表示睡眠狀況越來越好。緊接著,建議她慢慢進階挑戰,嘗試跟別人說出自己的想法,該名婦人自從結婚後,因丈夫性格相對保守,沒有出門旅遊過夜過,更不要說出國了。沒想到在她多次嘗試、表達想全家一起旅遊的想法後,先生竟然答應了,也度過了一趟愉快的旅途。而從那次以後,不只夫妻感情、和孩子相處上也產生了變化,婦人從過去不敢說,變得能主動說出自己的想法,家人間也多了許多話題和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