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當前的外在影響因素,或過去已遺忘的外在世界痛苦經驗,都會引發我們的內在歷程,而改變我們行動的意圖與方式。你就像自己所期望的一樣美好;也當然比你以為的更有創意,可以想出更多的選擇。如果你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甚至知道更重要的,你在行動中「如何」運用自己,就有能力用你想要的方式做事。世界上最重要的忠告是「認識自己」,我相信最初是由一位學會認識自己的人說出來的。
焦慮也可以是正向、有用的現象,它確保我們的安全,讓我們避開可能危及生存的險境。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沒有別的選擇,沒有別的行動方式時,就會焦慮。
跨坐在十呎高的木板上,兩腿懸盪空中,靠雙手協助,把身體從木板一端挪到另一端,沒有選擇的情形下,會讓你無法運用自己的創意想像力,因為焦慮使你只能選擇產生焦慮的選項。
有些事是我們完全無法改變的,中國人永遠不會變成愛斯基摩人。可是,我們仍會有一些改變。生命受到時間的限制,生命是行動的歷程,這個歷程需要內在的自我組織,以配合外在的變化,也影響外在的變化。我們學會從內在組織自己,以面對挑戰或挑戰別人。我們的內在組織在焦慮下會發生差錯或有所不足,而產生不良與錯誤的行動,以致於表現不佳。我們的意圖與表現越是一成不變,效果就越不好。因為生命是時間的歷程,而時間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如果沒有盡可能深入地學習認識自己,就會讓我們的選擇受到限制,少了選擇的自由,生命就不再那麼甜美。如果眼前看不到選擇,就很難改變;而會退卻,不去處理困難,好像困難是上天註定的。
麥克道格(McDougall)區分出十四種不同的本能:親職、性欲、尋找食物、恐懼或逃跑、戰鬥、建設、好奇、憎惡、求知欲、吸引力(與親職本能相呼應)、群聚、自我肯定、自我降服和大笑。巴夫洛夫認為還有追尋自由的本能,亦即動物會反抗被綁縛或圈禁在行動受到限制的有限生活空間。
生理學把本能定義為先天、無條件反射作用的複合體,與後天或條件反射區分開來。先天的反射作用是所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徵:它們是遺傳來的,所以其形成多半與個體經驗無關。一般談到「本能」的概念時,往往不夠嚴謹,而成為許多錯誤觀念的來源。
不論我們認為本能是什麼,都會觀察到一個明顯的現象:只有一種本能會抑制行動,就是恐懼的本能。動物受到驚嚇時,或是會僵住不動,或是會逃走,不論哪一種情形,都會短暫地停止動作,這種停止動作是對驚嚇的刺激產生的立即反應,全身的屈肌會劇烈收縮,特別是腹部的肌肉,還會暫時停止呼吸,接下來立刻產生一系列血管張力的變化,比如脈搏加快、冒汗,乃至於排尿,甚至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