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去猴硐看貓啦!當遊客一窩蜂看貓咪時,還有更重要的事被遺忘了…

2016-08-27 09:30

? 人氣

礦業是這座城市的歷史,也讓此地的生活沾染上了屬於煤礦特有的黝黑色澤。途經幾處礦工宿舍,牆面的黑色讓人聯想到了此地曾經賴以為生的礦產。那是過去建房常用的防水漆,類似柏油,雖無意模仿,卻引今人遐想。梁老師說,過去這裡的河水因為洗煤的緣故,所以都是黑色的。博物館裡礦工們的照片,臉、身體也無不見煤礦留下的色彩。這是一座黑色的小鎮,曾經豐饒的物產固然已經斷絕,餘留下的建築仍能向我們傾訴礦工過去的歷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ss
途經幾處礦工宿舍,牆面的黑色讓人聯想到了此地曾經賴以為生的礦產。(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其實在最一開始,無論是男人、女人都能進礦場工作,但隨著礦坑災事頻傳,民國53年宋美齡提出政策,禁止女人入礦。為的,便是預防兩夫妻同時罹難,留下孩子無人照料。由此項禁令不難推斷礦業的工作是多麼危險;而從礦業博物館中所藏,過去的報紙和事件紀錄手稿,也可看出每一次災難事件的嚴重程度。

台灣煤層厚度僅30-80公分,礦工在礦坑裡頭工作得維持長時間的臥姿,小心翼翼地挖掘煤礦。不禁想到自己光是在椅子上坐半天,下身就麻痺不已;實在很難想像一個人必須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待在狹窄、黑暗又封閉的空間裡,這該是件多麼辛苦的事!

ss
礦坑博物館內藏災難事件紀錄手稿。(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緊接著我們又到了礦工宿舍「內部」,這一方狹小的空間便是一家人生活的全部。一張床、一個櫃子,便是幾乎所有的家具,放入之後餘下的空間所剩無幾,當然也沒有所謂的隱私存在。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有塊地方可以躺下就不錯了,哪裡還講求這麼多?梁蔭民老師說,這也就是所謂的「立錐之地」吧!

ss
礦工宿舍內部,這一個單位便是一家人全部的生活空間。(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出了宿舍向外走,便能看見依傍著這座城鎮而流的基隆河。但仔細一看,會發現岸邊的岩石似乎有些「異樣」,這是「猴硐壺穴群」,也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地質景觀。除了壺穴群以外,也有因為差異侵蝕而生的「龍脊」。仔細看,是不是很像龍潛伏在水底,只露出背部呢?這樣雄偉的自然景觀,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ss
壺穴群。(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ss
龍脊。(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接著,梁老師帶我們去看他口中的「曠世奇花」──鐘萼花。鐘萼木是冰河時期留下的孑遺物種,因為生存條件要求嚴苛,只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部分地區生長,台灣是它分布的最東邊。鐘萼花遠看是白色的,近看則帶點粉,十分討喜;雖被歸類為保育類植物,但目前並不無滅絕危險。然而它面臨最大的生存危機,竟是人類的土地開發和盜挖!如此美麗的物種卻有可能無法恆遠地在這安居之地生存,令人感嘆不已。

ss
圖中一串串的花即為鐘萼花。(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無論是過去礦工生活的足跡,或是現仍存在的自然景觀,都是猴硐地區生活的一部份。許多人對於猴硐的記憶只停留在貓,然而,那並不是本地的全部色彩,礦工的生活史才是真正能夠源遠流長的故事。無論是煤礦的黑、礦工的膚色、鐘萼花的白,或許你未曾去留意,但它們確實都是屬於此地顏色,也是我們不應忽略的歷史記憶。

文/羅靖茹 攝影/蘇柏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北城市散步(原標題:去猴硐,不看貓:猴硐真正的色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