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囚禁半世紀,被遺忘的孤島》選摘:水來說故事,發現社子島前半生

2016-08-06 10:30

? 人氣

孤懸於台北城市邊緣的社子島,是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後流經台北盆地的最後一個地點,擁有獨特的歷史風華、地景人文,卻因一場颱風,遭到政策性禁建、限建,從此身世坎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她雖與台北鬧區僅一線相隔,行政區劃分上也屬於台北市,命運卻大不同,數十年來,台北市快速發展,但社子島彷彿成了化外之區,洪荒孤立,多數台北人或許聽說過她,卻感覺陌生,對社子島的印象,就如媒體陳述般,往往停留在落後、淹水、房舍老舊、景象凋蔽、交通不便、欠缺公共建設、違章工廠特別多等負面觀感。

走過從前,發現社子島的前半生

認真說來,在老一輩記憶中,只聽說過有葫蘆島,而目前媒體報導或一般民眾所認知、定義的「社子島」,只能說是葫蘆島的一部分――位屬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處沖積沙洲的葫蘆頂部至葫蘆腰處――狀似鳥頭(有人形容是鴨頭)的部位,而今人們所稱的社子地區,雖是葫蘆島上的聚落之一,位置並不在一般媒體所稱的「社子島」內。

「社子島」名稱是怎麼來的呢?這就得先追探葫蘆島的源起了。

翻開歷史扉頁,一般認為最早應可推到清代。

當時的台北盆地,仍是一片荒莽,在漢人未入墾前,主要是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人活躍其間,族人多以漁獵維生,僅有少數火耕。

康熙三四年(一六九五),發生一場大地震,台北盆地部分地區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據說,凱達格蘭族人為了躲避水患,曾紛紛遷徙到附近(士林、天母一帶)的高地居住。

雖然清初有「渡台三禁」政策,但因生活困苦,與台灣隔海相鄰的福建、廣東一帶漢人,仍前仆後繼地偷渡黑水溝(台灣海峽),歷經凶險,大量湧入台灣。隨著漢人入台墾拓、伐木熬樟腦,使得河川遭到侵蝕,陷落不深的台北湖也因為湖積作用,地盤漸漸隆升,而基隆河與淡水河終端交匯處,也浮起一片沙洲……於是又有族人陸續回來此區漁獵遊耕。

同治年間的《淡水廳志‧淡水廳分圖》中,這片沙洲已明顯浮現出來,而且,原本是兩個島,中間還隔著水道,隨著泥沙淤積,兩個沙洲島才漸漸銜接在一起,因為狀似葫蘆,人們就將之取名為葫蘆島(葫蘆的腰身處,即昔日的水道)――也就是「社子島」的前身。

康熙台灣輿圖(大台北部份)(圖/遠足出版提供)
康熙台灣輿圖(大台北部份)(圖/遠足出版提供)

此圖約繪製於康熙中葉1700年之後。《裨海紀遊》記載康熙34年(1695)前後台北發生一次大地震,台北盆地因地層下陷,形成一口大湖,學者稱之為康熙台北湖。這張康熙中晚期繪製的《康熙台灣輿圖》雖然沒有描繪出這口大湖,但從此圖基隆河北岸一帶,平埔族部落標示的相對較詳盡,盆地中央地帶則不甚了了,從這點判斷,似乎也反映了這次大地震造成的後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