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有日本味的地方就在這!走一趟中山與雙連,找回日治時期美好記憶

2016-08-28 09:30

? 人氣

ss
建築頂端洗石子式建築圖樣。(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老師帶著我們轉進小巷,就像與老師在他從小到大最熟悉的地方探險一樣令人興奮,期待著究竟從巷弄鑽出來後,在眼前所呈現的光景又是為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若沒有告示牌或者誰提及他是歷史性建築,也許許多人只會以為這是棟仿舊時代建築而建成的商店或藥房。有名的旺旺蔡家最一開始做的其實是回收業,但在後來開始多角化經營開始獲利成為該區的大戶人家。在蔡合源古厝的左方為舊時的中華大戲院,現已被改建成一般建築。

蔡合源古厝在近年曾經重新修建過,但它現在所呈現的面貌不難讓人去思考,古蹟修復與改建究竟要做到甚麼樣的程度才是比較適當的做法?留下時代的痕跡?還是修復成當時的樣貌但就像是將一棟過去建造的新房,使其穿越時光機搬到現代?

ss
蔡合源。(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在前往台北市建成國中遺址的路上,老師道來日治時期菸草工廠的故事讓我們霧然頓開。大家所熟知的松山菸廠並非大台北地區唯一的菸廠,甚至松山菸廠其實是當時第二座菸早工廠。

在日治時期第一座菸草工廠為現在的台北京站地域,但在後來九年國民教育開始推廣後菸草工廠搬到了新店,而原處作為舊建成國中學生作使用。老師還憶起當年兄長在校內上課的情況,到處充滿了工廠移留下來的物品。

ss
長安西路上的老屋。(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台北當代藝術館前身為台北市政府,現在華麗的樣貌很難讓人想像在成為台北市政府建築之前,這裡曾是間小學。建成小學校在轉型供台北市政府使用後為提升權信度,將建築加上不少的裝飾後就成了現在華麗的樣子了。這棟建築一樣採日式挑高的建築方式以增加通風程度,曾經進到館內的各位也許都對館內的木頭地板有印象吧?

在日治時代有小學校與公學校之分,日本人大多進入小學校,而為培育未來的良民,非日籍的孩童以進入公學校就讀為主。雖然小與公就字面上看似公私立之差異,但就前面所言以良民教育為首要目標下,公學校學生在六年畢業後僅實為小學校四年級生的教育程度。

老師一一指出校長室與其他處室的位置以及孩提時代的趣事。風迎面拂來樹葉沙沙作響與眾人的笑聲一搭一唱,也彷彿聽見了當時校內孩童玩耍的嬉鬧聲。

ss
台北當代藝術館。(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在這趟旅程的最後,老師帶我們走過原欲提供給衛服部利用的建築之外,我們也撇見了淨新汽水廠,也就是黑松汽水的前身的身影。

而在最後一站:中山一分局外頭,我們又從老師的話語裡學到了好多。除了一般民間或政府機關保存古蹟建築外,也有外籍人士熱愛台灣的舊時建築而買下作為餐廳營運保存,無論多少次提出高價都不願售出。滿樂門就是一個例子。

ss
淨新汽水廠。(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在滿樂門對面靜靜守護著中山區的中山一分局,其實也是從日治時期開始就坐鎮中山區了。而當時的規定與現在的規定差了不少,特別是人員編制的部分。與現在相比,過去日本政府規定一間警察局的編制僅為3-5人,在如此小型的編制下也就能夠配合警察必須在案發後10分鐘內緝捕到犯人的制度。

ss
滿樂門。(圖/台北城市散步提供)

若要說兩三個小時來把中山雙連街區的故事道盡,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漫步在中山雙連街區上,隨便的一個小角落、一面牆、一棟建築、或是一個招牌,都有趣到能夠寫成至少一系列的書籍。

在中山雙連街區這塊在經過長久政治與文化治理之下發展出許多不同面貌,它時而具青年人的活力但同時也能感受到它的沉穩。我們浸漬在時間這條長河,在時光交替的瞬間見證著老師所述說的那些奇聞軼事,即使在短時間無法一口氣道盡它的風華,但我們也同時期盼著這個地方在未來也能夠讓我們得到更多的驚喜,看見更多歷史的軌跡。

文/圖/陳彥妡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台北城市散步(原標題:中山雙連街區-以建築之美探時代變遷的軌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