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關鍵一步,是試飛。把原型機送上天空並不容易,任何一點因素變化都可能導致失敗。李文慶卻認為,比起學術單位往往累積大量的理論、技術分析後再去實作,能不能讓飛機升空比什麼都還要實際。「我們有累積多年的技術把原型機安全的送上天,試飛我們就會有數據,能在每次升空後不斷修正,」他強調,「很簡單,我們就是不斷的try and error。」
一開始,天空飛行科技的產品是50公斤級的無人機AL-50,也藉此接了不少政府機構的案子,做過諸如海岸線、核電廠影響範圍、水稻田環境偵查等計畫;另外就是與學術單位合作,例如提供機體讓元智大學測試飛控軟體,與台大、成大合作,協助進行地理探勘、空拍等。2010年,當時初出茅廬的大疆科技執行長汪滔還曾遠赴台南,進行飛控系統的技術交流。
不過,即便靠著接案與過去遙控飛機業務累積下來的資本,卻也無法填補無人機龐大的研發費用,再加上申請補助、找到大客戶不易,屢屢讓天空飛行科技的營運陷入困境,這一切卻都沒有止住李文慶的決心。
「在台灣真的很難找到像他這樣,對無人機那麼有熱情、又能夠堅持這麼久的人了啦。」天空飛行科技經理黃志澈表示。黃志澈是李文慶的乾哥、同時也是天空飛行科技的早期投資人,原先從事國際貿易業務的他,壓根不知道什麼是無人機,「大概8、9年前吧。我接到他的電話,他跟我說:『等一下中午我的無人機會經過你家門口。』然後我出去一看,還真的看到了。」黃志澈笑說。
2010年他被李文慶的堅持感動,與幾個朋友一起籌了一筆資金。「那時候其實也沒有想要回收,就只是覺得,這樣的技術沒有繼續下去,真的很可惜。」
2010年,天空飛行科技研發出200公斤級、酬載能力50公斤、速度60節,航程達150公里的無人機AL-200。這是除了國家單位的戰略機與教練機之外,民間最大型、酬載能力最高的無人機。而自2010年到今年的這6年期間,AL-200都維持著低速率生產,維持著前幾年一年3架,後來進展到6架,現在12架的生產速率,一方面找客戶、一方面維持產品穩定度。
唯一登上國際航太展的台灣公司
埋頭耕耘無人機好幾年,期間一直是以樣機的方式合作接案,總計燒掉李文慶與親友超過數千萬元,缺乏外部資金,也讓天空飛行科技始終無法損益兩平,加上大型無人機的用途敏感,在國際上更是推廣不易。一切困境的轉捩點,發生在2010年的新加坡航太展。
當時,受限於台灣的國際地位,官方單位無法參與國際展會,讓天空飛行科技成為唯一一家用民間名義參展的台灣公司。小小的一家民間公司,技術卻大獲別國青睞。「你能想像嗎?好多國家的國防部長都逛來我們這個小攤位。那時候我們真的是信心大增,覺得自己的技術真的有被肯定。」李文慶說。